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其他 > 斐潜小说 > 第2411章是个人物

斐潜小说 第2411章是个人物

作者:马月猴年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2-02-01 20:20:58 来源:言情小说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青龙寺当中的辩论,依旧在持续。

有时候辩论确实是为了辩清楚道理,但是有时候并不是。就像是有俗语说『有理不在声高』,但很多时候却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矛盾么,其实也不矛盾。

就像是卢毓,当下似乎是为了辩论,也不全是为了辩论。

卢植为人正直,但是也不是无限的正直。

卢毓也是如此。

卢植碰到看不惯的,就要说出来,即便是因此而得罪了皇帝和宦官,也毫无畏惧,但是也会觉得势头不对,愤而归乡。

卢毓呢,也差不多……

但是这父子俩都有一个毛病,就是只认为『清流』才是硬道理。

问题是,这个世界上,清流就根本不是什么的『硬道理』。就像是很多人喜欢高高在上的点评一些什么,却不知道大多数的时候,是半桶水才越发晃荡得厉害。这些汉代的清论之人,自己给自己一个什么封号,便是以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人物了,便愈发指点江山,嘴上激昂。

清流在初期,确实是心忧社稷,为得也是匡扶大汉,可是任何可以产生利益的组织,必然避免不了那些因为利益而来的投机者,不能提高警惕, 自然就最终沦为了争权夺利的工具。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全天下处在了巨变的混乱当中, 不仅是关中三辅, 其他地方也是一样在变化着。

徐州兖州豫州一带, 是山东士族区域当中,比较靠近关中的区域。冀州隔着太行山, 虽然直线距离较近,但是交通什么的,反而更不方便。

这些距离关中三辅区域较近的地方, 也自然受到了斐潜的影响更大。原本相对简单和稳定的生产关系被打乱,甚至被破坏,都会先出现在这一些区域当中。荆州流民算是近阶段时间当中最大的一批流民潮,之后这样大规模的难民潮就没有了,但是小规模的, 三三两两的民夫逃亡事件, 依旧在这一些区域之内发生。

当这些区域里面的民众承受着高利贷、劳役地租、工商业剪刀差的三重盘剥之下, 逐渐的被耗干了骨血, 难以维持,或是选择铤而走险, 或是选择逃亡。

再加上斐潜在之前布置下来的有意或是无意的宣传, 五方上帝新道教的渗透和宣扬,关中三辅的富庶和安定,就成为了这些民众奔向希望的方向,通过各种途径,逃离故土,前往关中。

正是因为如此, 所以周边区域的日子越来越难, 这些山东士族子弟也越来越恨,他们不清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或者说也不愿意去搞清楚,只是想着复古,让时代永远都不要变化,祖宗之法可法万世,然后他们自然就可以万世都当人上之人,逍遥自在。

卢毓问题提出来了,在正论厅当中的王昶并没有立刻反驳。

王昶在思索。他在考虑卢毓是真不懂,还是假不知。假不知比真不懂还更让人厌恶和头疼,若是真不懂, 那么多少还可以说一下, 但是如果是假不知,那么说得再多,就像是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一样,是白费口舌。

清流的这些人,不得不说他们在某些方面上是进步的,是代表了一部分的社会良心,但是这些家伙,其中大多数往往似乎永远都不懂得怎么去落到实处,只是在泛泛空谈。

空谈很容易,挑错也很简单,但是要做事情却很难。任何政策,任何制度之下,都有受益者和受损者,就像是『杀人者偿命』这个人类社会最为基础的贫民平等权柄,依旧会人不愿意给,教唆一些空谈者去表示什么杀人者也有人权,杀人者未必都要死。

所以在山东士族诸地,夸大宣传骠骑将军斐潜的可怕,制度的凶残,放大关中三辅出现的一些问题,来恐吓自家属地的民众,看看,骠骑这一套是多么的可怕啊,还是我们这里更好吧?老老实实在这里待着!

农耕社会当中,农夫的忍耐度是很高的,毕竟有割舍不掉的田亩,有三两间的草屋瓦房,有老婆孩子老父母等等,因此再苦再累也会咬着牙撑着,毕竟皇帝一茬一茬的,就像是庄禾一样,今年是灾年,万一明年遇到了丰年呢?万一下一个皇帝是个明君呢?万一地方郡县上来了一个青天呢?

即便是这些农夫知道,这只是万一,但毕竟还是一个期盼。

而没有资产,没有自由,只有劳动力的佃户和奴隶,就有些不一样了。对于这些没有任何积蓄,没有任何牵挂的人来说,忍不住的时候,就比一般的农夫要更容易出现波动,出现各种小规模的逃亡也就不足为奇了。

卢毓之言,算是一种屁股决定脑袋。他会这么想,其实也不算是多么错。

士农工商就不赘述了,单说这贤者与民同耕,不分贵贱,同工同力,嗯……

还有后面让骠骑将军斐潜让利,哈……

听起来确实是很美。

其实就是清谈者所空想出来的一种『天下大同』。

或者叫做乌托邦什么的都行。

要说身体力行,卢毓还真的会下地耕田!

这或许是卢植的教导和传授有关,所以卢毓认为他可以做得到『贤者与民同耕』、『同工同力』,所以旁人没有理由做不到……

想明白了这些,对于卢毓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就可以理解了。

但对于卢毓的问题,王昶有些不想要正面去回答。一方面是骠骑将军的这些政策和手段,王昶自己都没有完全琢磨透彻,要是说错了,反而更不好,另外一方面么,这些问题也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得清楚的,牵扯的东西太多。

可又不得不回答。

于是王昶看着卢毓,缓缓的说道:『贤弟数日前尝于关中村寨观之,以贤弟之见,关中村寨之民,可与兖豫之民同乎?』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

辩论的时候,非常忌讳鸡同鸭讲,或者说双方争论的时候随便改变原有的立场,就像是遇到富豪说要谈感情,绝对不是冲着钱来的,然后碰到普通人则是说要感情没有用,要有钱财才能有安全感。

关中的村寨的结构体系,和山东士族那边的村寨不一样的,即便是不说在政治方面的差异,在生产力方面上也是有显著差异的。虽然说兖州豫州等地也有农学士和工学士,但是那些农学士工学士多半都是在士族子弟的控制之下,根本难以真正的像是关中三辅还有其他斐潜控制的区域那样,可以真正走到田间地头去。

还有农业上的技术,关中作为农学士和工学士的核心地域,对于这些方面的持续研究和改进,也是山东士族区域的村寨无法相比较的。

王昶心中知晓这些,当下如此说,不过是想要试探一下卢毓对于这些情况的了解程度,如果说卢毓提出两边的情况不同,不能简单的视为相同的村寨,那么王昶就需要改变另外的策略了……

但是很遗憾,卢毓微微思索了片刻,竟然是表示同意。『天下之境,皆为汉土。天下之村寨,皆为汉民,虽有富庶之差,然似之是也。』

王昶动了动眉毛,似乎是想要笑,却强压住的样子,咳嗽了一声之后,便是说道:『关中三辅,豫冀青徐,皆神州也,此大汉之州郡所分,关中之地,亦为同也……既同之,奈何地之所出,所获有差?非田产之高低,乃庄禾粮价之别也。』

『同耕一亩地,同获一岁收,何关中之处,民夫得其丰,然山东之地,百姓得其困?若依贤弟之言,「限商,同耕,分利」可得天下大同……那么为何山东之地,百姓困苦,流离失所?』

王昶瞄着卢毓,『莫非……山东之地,亦不可为「限商,同耕,分利」乎?』

层层铺垫,基本上就算是挖好坑了。

卢毓在家乡,也确实按照他所说的『限商、同耕、分利』,在属于卢氏的土地上推行这一套的制度,然后也获得了不错的效果,没有纷争,没有争夺,所有的人都获得了劳动的成果,获得了平和。

可是,卢毓现在对于天下,对于普通百姓的认知,对于整个社会困苦的根源,可以说还是处在一种感性的认识当中。

卢毓年少的时候,其父卢植就身故了,在他从十几岁成长到现在,没有人给与他引导,没有人给他指引,他去过豫州,去过冀州,他看到了朝堂的腐朽,看到了地方诸侯的残暴,看到了商人对于小农经济的破坏,看到了普通农夫在天灾**之下的逃亡。

他认为这是人的贪欲所致,所以要『限商、同耕、分利』,这样的话大家都便是处于同样的位置上,所有人都可以拿到他劳动的所得,也就没有了不满,没有了战争,这个天下又可以恢复到和平当中。

就像是他在家乡所做的那样。

但是他忽略了一点,他是士族……

而且因为他爹的关系,他在家乡做的试验,又是在卢氏自家的田亩上,所以并没有任何人去妨碍他,甚至跟他交易的其他士族,都是成本价,或是极低的交易利润在进行的。看在卢毓他死去的父亲面子上,这些士族甚至愿意贴本交易,只要换到一个卢氏的赞扬,比如诚信君子什么之类的评语,便是赚了。

但是卢氏之地的和平,安定,并不能代表其他地区。

王昶没有说关中三辅这边究竟能不能按照卢毓的标准去做,而是问卢毓为什么山东士族之下的百姓会比关中更苦,是没有按照卢毓的标准做而困苦,还是按照卢毓的标准做了而显得艰难?

如果卢毓跳下王昶挖的坑,回答说有按照所谓卢毓的标准去做,那么出现比关中差的局面又是什么问题?如果说没有依照标准,那么既然卢毓认为这个标准这么好,为什么山东士族的人不愿意按照这样的标准去做?

如果卢毓转移方向,避开坑,也没有关系,反正不管是卢毓怎么回答,基本上都在王昶的手心里面打转就是了。

卢毓沉默了片刻,或许是意识到坑比较深,掉进去会爬不出来,沉思了片刻,有些无奈的说道:『关中村寨,所用之具,皆所利也,所用之法,皆助农也……』

果然。

王昶微微点了点头,『既然如此,所具之利,利从何来?所农之助,助从何出?仅一地之民,可备具乎?盐铁、布匹、曲辕、耧车等农家之具,若无商,何所得?』

『与民同耕,可获庄禾,然关中之民,丰于山东,非两地之农,劳作有别,乃非求其同,而是存其异也……』

『非求同?』卢毓有些难以理解。

王昶点了点头说道:『贤弟六艺,可通射乎?』

『嗯?』虽然有些不明白王昶为什么突然问这个,但是卢毓依旧点了点头,说道,『略通一二。』

『若今有战,贤弟与精锐弓手同有百矢,以退敌军,两下相比,敢问孰更胜一筹?』王昶追问道。

若是说十根二十根箭矢,卢毓还有可能会觉得不分上下,但是百矢么……

卢毓咳嗽了一声,说道:『自是精锐弓手胜之。』

王昶点了点头,又说道,『若今有百卷书,欲临之,依旧是贤弟于精锐弓手,各持笔墨,孰可胜之?』

『这个……』卢毓似乎有些明白了,『应是小弟略胜一筹。』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王昶笑着说道,『故贤弟同耕于田亩,便如美玉傍石也,嗯……故「同耕」之论,可弃亦……』

卢毓愣了一下,似乎想要说一些什么,但是张了张嘴,却没能说出什么来。

小农经济,或者说庄园经济,是注定要被淘汰的。

即便是双胞胎或是多胞胎,也有一些区别,更何况是普通的民众?有的人擅长这个,有的擅长那个,根本不可能一样。而山东士族一直鼓吹小而全的小农经济,无非就是为了加强统治罢了,对于这种明显的社会分工需求视若无睹。

社会分工会使得生产力增加,越是细化的分工,会让生产效率提升的更大,这就是后世生产流水线的最根本的原理。

劳心劳力,是有阶层属性的。

同样,社会分工,也是有阶层属性的。

如果认可各有不同,不可『同耕』,那么也就不可能『限商』,商人就是互通有无的桥梁,都限制了,那么差异的问题又怎么解决?

卢毓沉默了很久,然后说道:『如今关中取利于天下,余地困之……更有当下商之利重于农倍之,长此以往,必弃农者众也,此便为「分利」不当是也,不知兄长可有解之?』

王昶摇头笑道,『贤弟所言此等「分利」之弊,非骠骑之弊,乃山东之错也!骠骑得利,便开山辟岭,渡水搭桥,收容流民,复垦荒田,方有当下三辅之丰,庄禾之美,百姓之乐也!』

『骠骑得利,便有兵甲森森,铁骑滚滚,兵锋所指,四海靖平,白波黑山,匈奴鲜卑,西羌西域,北域北漠,但有大汉之旗,便是大汉之地,大汉之威也!』

『骠骑得利,设农工之学,修百医之馆,年年岁岁,寒门子弟可求于学,鳏寡孤独各得其安,战亡之卒以得善后……便如青龙寺之地,若无骠骑所建,又何得你我论于此乎?』

『故,骠骑得利,乃利于天下也,然山东之辈得利,可如骠骑者乎?』

卢毓沉默下来,无言以对。

王昶看着卢毓,也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道:『贤弟思政弊,言其策,虽有瑕,亦可贵也……今关中三辅,便如朝阳初生,各行各业,郡县之中,亟需贤才……若是贤弟有意,不妨留于关中,当有所得也……』

王昶之所以愿意陪卢毓辩论一场,除了说看在范阳卢氏,还有之前的交情上,也是为了先期造势。

和卢毓公开的辩论一场,也是给旁人看的……

毕竟当下像是卢毓这样,听闻了青龙寺即将再次大论,又有重新修订经文注解的议程之后,便是奔赴长安的,也是很多。在这些人当中,有一些人自然也会像是卢毓一样,对于关中三辅,对于骠骑将军有一些误解。

这些误解,与其在私底下发酵,还不如拿出来在阳光下晒一晒。

杀菌消毒么。

卢毓拱手,没有继续死缠烂打,对于王昶的言论表示认可,并且也表示会在长安继续驻留……

反正这样的辩论,赢了固然不错,输了其实也无所谓,毕竟卢毓当下年轻。年轻人思想不成熟,认知有不足不是很正常么?

已经在舞台上亮了相。

王昶微微笑着,和卢毓一同把臂而起,然后向外而行,忽然看见了在人群之后的祢衡,便是微微颔首示意。

祢衡拱手回礼。

『噫?是祢正平!』

『正平兄,何不上去参辩之?!』

『正平!上!』

『上!快上!』

祢衡转头过去,看了一眼刚才就像是使唤一条狗一样叫他『上』的那几个人,沉默了一会儿,回过头向王昶和卢毓拱了拱手,便是分开人群,一言不发的走了。

『欸……』

『怎么就这么走了?』

『正平岂可如此怯战?!』

『正平!正……切,胆小鬼!』

『就是,亏某之前还以为祢正平是个人物……』

『是个屁……』

『唧唧……』

『咋咋……』

王昶看着祢衡的背影,笑了笑,然后便是和卢毓告辞离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