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其他 > 诡三国斐潜 > 第1722章 求真求正

诡三国斐潜 第1722章 求真求正

作者:马月猴年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1-08-24 20:07:36 来源:言情小说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禹贡》之书,讲的是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所以称之为禹贡。很多人都认为是上古之时大禹定下社稷之后,来区分华夏九州,当然,在《禹贡》的整篇文章之中,大部分还是讲山川如何区别,如何治理的问题,贡赋篇幅占比偏少一些。

所谓九州之说,最早就是出现在《禹贡》之书当中,所以可以称之为具备跨时代意义的一本书,让华夏民族第一次对于整个天下,有了一个大致上整体的概念。

这样的一本书,在汉代,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禹贡》是夏朝史官所写,甚至是大禹本人的著述,是属于纪录圣人言行的一本书,就跟《论语》一样,是代表了大禹的意志和精神,因此李黄之前才以《禹贡》举例,说读懂了《禹贡》就通晓了治理山川。

虽然李黄的这一种理论有些片面,但也代表了大多数人的观念,因此当司马徽表示,《禹贡》根本不是大禹,抑或是夏朝史官代为记录的,而是后人假借大禹之名的伪作之时,自然是哗然一片,顿时忍不住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起来,还有些人更是站起身,愤然指责司马徽不敬圣人……

司马徽笑着,丝毫不惧。

要是在别的地方,司马徽还多少会担心群情激愤之下出了什么乱子,但是现在于骠骑将军斐潜的地盘上,自己的安全自然是有保障的。果然,都不用司马徽特别发号施令,在场边维持秩序的兵卒立刻沉声大喝,将混乱的场面控制了下来。

等众人稍微安静了一些之后,司马徽微微笑着说道:“诸位!诸位听某道来……方某有言,《禹贡》之书中,有‘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一文,然否?”

“这又如何?”李黄左右看了看,发现因为方才司马徽所言,一些人也跟他一样站了起来,不由得胆气略壮,高声应答道。

“此便是老夫之言佐证也!需知菏水非上古即有,而是吴夫差十二年,为与晋争霸,沟通泗济,再由济水入河也!《国语》一书之中有记‘阙为深沟,通于商、鲁之野’是也!菏水而成,吴王领兵循泗北上,由泗入菏,再由菏入济,抵黄池盟晋也!”司马徽朗声说道,“夫大禹之时,尤可知吴王之举耶?盖因撰《禹贡》之人,因菏水以久,而忘其故也!《禹贡》之书,字字珠玑,描绘山川,更是明晰,读之如观掌纹也,然尤假托大禹之名,何也?乃欲以圣人之名而曲众之!”

李黄哑然半响,憋出来一句:“尤可知大禹之时,便无菏水?吴王若只是开挖淤堵,重辟河道……”

司马徽笑了笑,没有理会李黄的强辩,也没有解释,就像是没有看见李黄一般,继续说道:“须知古文之体,东周者众,尤有金文,故识之者甚少也。今文以隶载之,孝武,光武皇帝心怀天下,欲广泽华夏,金隶相较,自然以隶胜之,更利教授,故立于宫学,非古文所不正也!”

汉武帝和光武帝是不是这么想的,谁也不知道,有可能是,也有可能不是,反正司马徽现在这么说了,信不信由你……

但是也不能不否认,司马徽所说的确实有些道理。今文确实是比古文更加容易传授和学习,这是今文具备的优势,否则也不会当下那么多的人学习今文经学。

“然求学之人,岂能知难而退哉!”司马徽的声音铿锵起来,手臂也挥舞着,“古文难矣,便斥之如敝乎?天下难事,亦斥之乎?老夫于此,非为论古文之美,亦非论今文之害,乃论学子之正道也!”

司马徽继续朗声说道:“学之道,乃求真也!明天地之真,方可知日月风云,晓世间之真,方通人情冷暖!如此才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欲求虚名,假借圣人,妄解惘注,实为百害而无一益也!狂妄自大,只知于形,不求真解,不进正道,岂如指鸠为鸡,指鹿为马乎?其可悲也叹,其可笑也欤!吾辈求学,自当去伪求真,去妄求正!如此方为学之道也!”

“哗……”

司马徽“求真”之说,就像是一声雷响一般,带动着广场之上所有人都开始议论了起来。其实古文经和今文经的争辩和对抗,并非是司马徽一个人,也并不是现在这一段时间,而是从一开始,就存在了。两派人士各有拥护者,也曾经是争论得天昏日暗日月无光一般……

大汉立国之初,因为焚书法令,导致很多经典流失了,所有流传到了汉代的经书,大多数都是从能背诵和传授全文的学者口中抢救出来,所以,在经学传承这个方面上,今文经学的功劳确实是不能抹灭。

但是也不能说这是秦朝做的一件混账事,而是因为秦朝确实是太短了,很多事情可能秦始皇还有后续的手段和策略,但是来不及继续下去了。

战国各国各自为政,不管是钱币,还是标准,抑或是文字,都各不相同,如果没有秦始皇同文之举,后来华夏也不会有大一统的基础,正是因为秦朝焚书,汉代重建,华夏文化就如同凤凰磐涅一般,从废墟之中升腾而起,才更加绚丽。

然而今文经学从汉初,发展到了现在,因为各家各派的传承不同,注解不同,甚至经文本身都不同,导致了同样一部经典,因为文本的不同,就会演化出很多学派,而这些学派之间又不可能进行妥协,到了汉恒帝汉灵帝时期,身为为了让自家子弟能够在太学之中取得更好的名次,获取更高的起点,有些家族甚至贿赂太学的博士,让其用自家的经文为范本,而不用别人的……

再加上今文经学之中,很多都是后来人添加进去的什么微言大义,什么圣人心思,但是又不可能说得很完整,毕竟越是细节多的越容易出问题,就像是什么卦签啊,什么十二星座运势啊一样,当然不可能具体到某一天某一件事,只能是越云山雾罩越好,越是左右逢源越佳,于是乎这些解和注,不仅是不能让原本的经文更通俗,反倒是使得后来的人更加的难以理解,完全违背了今文经学最先发展出来的本意。

纵然有这些问题,但是想要完全一竿子立刻将今文经学全数打死,这显然不可能的。原本司马徽是异常的痛恨今文经学,但是在平阳的这一段时间之中,司马徽也想明白了,或者说从骠骑将军斐潜的身上学到了,并非所有事情都是非此即彼,非白即黑,想要揭露今文经学的弊端,不是仅仅只有将其完全打到一种方法。

本朝今文经学是官方学术的主体,不管是西汉的长安,还是东汉的雒阳,不管是太学,还是到州郡县所设立的官学,教授的经学都是今文经学,所以,在面对着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来说,若是一下子就说要废除今文经,重新推古文经,无疑就是遭遇到极大的阻力,甚至可能一开始就被滔天的反对扑灭了。

但是同样的,因为今文经学的推广面越来越大,所以今文经学之中的那些问题,也并非全数都没有人看到,有些人虽然还在传授和学习今文经学,并不是代表他们就对于这些部分内容荒谬的今文经学完全认同,而是混口饭,抑或是随大流而已,而现在司马徽提出来的“不分古今,唯求真正”的理念,无疑就是给这些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向。

司马徽微微笑着,然后起身点了点头,便下了讲台。台下广场之中,大多数人都已经陷入了相互讨论和争辩之中,甚至没有几个人注意到司马徽已经结束了宣讲。

李黄还想要说些什么,但是他的声音已经淹没在了广场之中的一片研讨辩论声音之中,没有人再去关注他,也没有人去听他说一些什么,甚至连在他旁边的士族子弟,都悄悄的避开了一些,就像是如果靠李黄近了一些,就会沾染上一些什么傻气或者疾病一样……

“窝……你,你们……”

李黄愤怒得不知道说什么好,最终甩了袖子就往外奔,却不知道是因为自己不小心,还是有人故意伸了腿,半道上吭哧一声绊倒了,尖叫一声跌了一个结实。

“此乃飞鸠乎,此乃腾鸡乎?”有人高呼道。

“兄台有所不知,此乃自诩为斑鸠也,奈何飞不起来,只得落地为鸡!”

“啊哈哈哈……”

李黄不敢回嘴,只能是在一片哄笑之中,抱头鼠窜而去。

广场之上的讨论并没有因为李黄而有所停歇,甚至还有些人听闻了又赶来加入了争辩和研讨之中,甚至入夜了都没有停下来,后来庞统不得不派人调配了一些食物和水来广场,才不至于出现什么有人执迷于研讨而脱水昏迷的事件发生……

……ヽ(=ˇωˇ=)????……

司马徽的脸庞微微泛红,就像是饮了一坛老酒一样,有些醺醺然。

“水镜先生‘求真’一论,便是一鸣而震云霄也……”郑玄略带了一些羡慕的神色,拱拱手说道,“去伪求真,去妄求正!此言一出,当传千年矣!水镜先生此举,不亚于开宗立派,功在千秋啊!”

司马徽咳嗽了几声,企图掩盖自己的得意,不过终究是没有能够忍住,不由得哈哈仰天大笑了几声,然而毕竟没有完全昏了头,笑完了之后跟郑玄解释说道:“此亦非某一人之功也,若无骠骑将军提点,某也未必能得此论……”

“骠骑将军?”郑玄问道。

司马徽收了笑,点了点头,捻着胡须说道:“晏平之初,骠骑将军既有文传多代,口笔勘误之言,令守山学宫令狐大祭酒,蔡博士重新校对经典,清查谬误……老夫,老夫不过是恰逢其会罢了……”

“啊……”郑玄略有感叹的说道,“水镜先生过谦矣!”虽然嘴上这么说,但是郑玄也相信司马徽所说得必然是真的,这种事情毕竟做不得假,只是……只是如果自己早些前来平阳,岂不是……

这些年来,郑玄也是在考虑着这些事情,他在被党锢期间,对于各类经学的校注,不也是在做这种去伪求真,去妄求正的工作么?只不过他没有能够,或者说没有机会,像是司马徽一样,将这样的理念专门提炼出来,然后公之于众罢了。

若是说郑玄心中没有半分的羡慕嫉妒恨,那肯定是假的,但是问题是当时正好是袁绍如日中天的时候,自己怎么可能来平阳?

只能说是个人机缘了……

不过么,现在也不算是迟。第一口肉被司马徽啃了,但是自己凭借着深厚的基础,未必不能抢到后续的肉吃,再不济也可以混个汤饱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水镜先生,方才所言蔡博士……不知何人也?”学宫大祭酒令狐邵,郑玄自然是见过,不过蔡琰么,当时蔡琰正在“闭关”,所以不仅是斐潜没见到,郑玄也自然没接触,当然没有任何印象。

司马徽咳嗽了一声,说道:“乃蔡中郎,蔡伯喈之女也……此女博文强记,才学非凡,某亦不如也……郑公可知,《蔡氏千字文》便是出自其手……”

郑玄讶然道:“《蔡氏千字文》?难道不是蔡中郎手笔?”

因为《蔡氏千字文》不仅是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更是文采斐然,朗朗上口,尤其重要的是,认识了这一千个字,不仅是对于大部分日常生活汉字有了认知,还对于一些自然地理,世间典故,处事情理都略有了解,所以一经推出,便几乎成为了所有士族子弟的启蒙读物,很多家族都扔掉了原本的《仓颉篇》和《急就章》,而换成了这一本《蔡氏千字文》……

司马徽点了点头,他忽然在心中冒出了一个有些奇怪的想法,该不会这一本《蔡氏千字文》也和骠骑将军有些关系吧?

那样一来,岂不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