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历史 > 大宋有种 > 第341章 原来唐朝并没有亡,而是出国了!

大宋有种 第341章 原来唐朝并没有亡,而是出国了!

作者:大罗罗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1-09-22 10:52:31 来源:言情小说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狂求月票和订阅)

.......

靖康六年,三月初二。

金陵皇城。

崇政殿内,政事堂的相公和枢密院的枢密们,在大宋金陵天子赵桓跟前坐了一排,一个个都神采飞扬,满脸喜色,仿佛金陵天子马上要给他们升官放赏似的。

不过他们这些人的确也该得些重赏了,因为在南迁金陵的这几年中,他们真的很努力了——不努力也不行了!因为大金那边不仅重武轻文,而且还有契丹、渤海和辽国汉儿这三伙人可以提供贪官污吏,根本不需要宋朝的士大夫去当官。

根本就是卖国无门啊!

而洛阳天子那里不仅以府兵为本,在营田四路用布票“和买”了士大夫的土地分给府兵,而且还在转运二路推行方田均税法,还搞什么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纳粮交税。把士大夫的那点特权剥夺的一干二净——这也是理所当然的,赵楷的政权本来就以府兵为本,府兵已经占了营田四路绝大部分的良田,还不用交纳田赋,而且还有当官的优先权。有了那么一大群军事特权阶级,赵楷当然不能再给士大夫特权了。

而且宋朝的士大夫豪强都是按照“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的标准培养的,面对府兵的刀剑,他们难不成还能拿笔去戳?

所以赵楷一旦统一天下,东南士大夫的日子肯定不会好过!

既然投降卖国的道路已经被敌人封死了,那么赵桓朝廷中的文臣们也就只能很努力的忠君爱国了。

而且被金人和赵楷逼得走投无路的赵桓,也只好全心全意的依靠底下的文官,也不搞什么文武相制、大小相制了,也不用内侍监军了。完完全全,一心一意的依靠文职官僚。

虽然那些文职官僚大权在握后也变得跋扈难治了,但好在有人真的管事儿了,所以这几年金陵朝廷的办事效率,那真是宣和之难前想都不敢想的!

两千多斤(筒重)的大筒子,现在是说铸就铸了!

这事儿要搁在宣和之难前,不得在朝堂上议论好几个月?那可是铜铸的大筒子!而且不是铸个一两根了事的,南宋的地盘那么大,还有水军,那得多少数才够?如果用了太多的铜都来铸筒子,民间短了铜钱,如何买卖交易?民间的买卖少了,官衙上哪儿收税去?光是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那就得把事儿给搅和黄了。

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等会儿赵楷的府兵拉着大筒子杀过来的时候,带兵去抵御的都是枢密院的承旨!这些都是高级文官,可不是那些委屈的跟受婆家虐待的小媳妇一样的武将可比的,他们为了自己的老命着想,人人都敢指着东府大相公的鼻子骂!

耿南仲、张邦昌这俩怂货遇上他们这帮带兵的文臣,那是一点脾气都不敢有的,别说拿铜铸炮了,拿黄金铸炮他们也得想办法去搜刮来啊!

铜的问题好解决,铸造的工艺都是现成的,接下去就是个监工问题了。

过去朝廷军器监不归兵头管,也不归枢密院管。而地方的作院同样不归兵头管......也不归安抚使管,甚至不归管后勤的转运使管,而是由管治安的提点刑狱司管!

而如今金陵朝廷的军器监直接归枢密院管,现在负责造筒子的官,明天就有可能带着这些筒子上战场!

所以大筒子的有无,现在已经解决了——管状火器其实就是层窗户纸,一捅就破!无非就是铸造大管子,只要舍得用铜,以南宋的铸造工艺,有无根本不是问题,问题就是太重(管壁的厚度不好把握)。

不过对于要塞筒和舰筒来说,超重也不是个太大的问题,所以铸造大筒子的事儿,现在就算成功了。

参与这事儿的两府宰执自然人人有功,少不得一份厚赏吧?

大家伙儿正想着好事儿的时候,一个捧着拂尘的内侍忽然快步走了进来,到了赵桓身边,然后递上一本奏章。

看见这一幕,在场的相公和枢密们都是一愣。这是出了什么事儿?紧急到了这个份上?

赵桓也觉得奇怪,什么事儿急成这样了?

而且加密的奏章应该由通政司一天一送,直接送到崇政殿,由赵桓慢慢细看。不加密的奏章一般没什么大事儿,直接就由两府办了。可现在正议事呢,怎么就送来个奏章?

难道是......赵楷发表打来了?

赵桓脸色大变,赶紧拿起奏章翻开看了起来。下面的臣子们也都紧张起来了,一个个都眉头紧皱,看着天子。而他们看见的,却是一张莫名惊诧的面孔。

赵桓愣在了那里!

“官家,出了什么事儿?”

过了半晌,赵桓都没“解冻”,还定在那里不说话,耿南仲这才忍不住发问了。

“唐,唐朝......”赵桓结结巴巴地说,“唐朝原来还在!”

什么?

唐朝还在?

“官家,您说什么?”耿南仲一脸诧异,还觉得自己的耳朵出毛病了。

“唐朝居然还在!”赵桓说,“这是广州市舶司的奏报,广州市舶司上个月接待了一个来自大食国使团......这个使团规模庞大,有数百人组成,也不是来进贡的,而是来和大唐皇帝谈判西域河中之地的领土划分的!据市舶司的官员考察,那个使团不像是假的。”

“和大唐皇帝?”赵明诚道,“官家,是不是市舶司的人搞错了?人家要找的是皇太弟?”

赵桓摇摇头,“不,不是找皇太弟的,是找大唐皇帝的!”

“可大唐早就亡国了......”

赵桓摇了摇头,“不,大唐没有亡国,至少没有亡干净,而是有一部分残余出国去了西域。唐朝的残余就在那里卧薪尝胆,积蓄力量,徐图恢复,现在已经成了西域强国。不久之前他们正式打出了大唐的旗号,还降服了高昌,灭亡了黑汗回鹘,还和大食国的藩属西突厥打了起来!西突厥抵挡不住,就向大食国求助,而大食国则派遣使团走海路东行万里而来,结果就找到了咱们这里......”

这就是脑补的威力啊!

崇政殿上所有的官员齐刷刷的都把目光投向右枢密使李纲了——李纲是睿宗皇帝李旦的长子宁王李宪的后裔,如果唐朝还在,李纲不就成了外国皇族?

“官家,”李纲莫名其妙成了皇族,却是一点都高兴不起来,“臣从未听说有李唐后裔西行......”

“李枢密的祖上可以从陕西千里迢迢到浙江定居,那也难保有李唐族裔在天下大乱时选择去西域吧?”耿南仲不阴不阳的来了一句。

这下李纲也没话说了,他祖上可以从陕西逃到浙江,就不许别人往西域逃?

而且唐朝垮台的时候,河西走廊和西域上还有不少势力奉大唐为正朔,西逃仿佛比下江南还安全一些。

“也有可能是李存勖的后人,”赵明诚赶紧给自己的盟友解套,“沙陀人本就游牧,而且李存勖马上取天下,当时正是武德充沛的时候,怎么可能一下就灭干净了?有一个儿子或是兄弟带着本部人马西逃也是理所当然的。”

赵桓轻轻点头,“是沙陀人的可能性更大,不过李克用入了李唐宗谱,也可以算李唐宗室了。”

得,李纲的套还没解。

“官家,那现在该怎么办?”赵明诚只好接着赵桓的话往下问。

赵桓没有正面回答,只是叹了一声:“若李唐后人真的能在西域取地开国,倒是真英雄也!”

“官家,”李纲只好自救,说,“臣觉得此事蹊跷颇多,还是应该令广州市舶司将此大食国使团护送到应天府,再由朝廷派出的官员去细细盘问。”

他现在很怀疑那个什么西域大唐是个冒牌货,很可能和赵楷有关系,一定得问明白了,可不能让人冤枉成外国皇族。

赵桓却没往这方面想,只是非常羡慕地说:“是该问清楚才好......西域到底有多大?大食国距离咱们这里到底有多远?怎么就能走海路而到广州?沿途要经过多少国家?风俗如何?特产如何?人口多少?兵力强弱?都要打听明白了!”

怎么还要问兵力强弱啊?

崇政殿内的大臣们越听越糊涂啊!

你问那么清楚想干什么?是要去侵略他们吗?

大家伙正怀疑赵桓在变坏的时候,赵桓又开始说话了,“让谁去问呢?要不让肃王去问问?他上回在高丽国和日本国的差事办得就很不错......得到了三个岛屿,而且还和日本国立了共抗金贼的盟约,还为金陵王说了门好亲。现在日本国又派来了遣宋使,要和咱们交好,还要请咱们帮助他们开矿和贸易,朕打算答应他们的请求,因为那正是我中华上国该做的事情啊!大宋南面的国家数以百计,其中一定有仰慕中华文化,需要咱们帮助的小国。朕打算派肃王带着海军的筒子船去帮助他们。”

听了这话,臣子们总算松了口气。

原来官家不是要去侵略谁,而是要去帮助别国......果然是明君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