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其他 > 启明1158 > 七百一十七 老师真是我的良佐!

启明1158 七百一十七 老师真是我的良佐!

作者:御炎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2-03-16 10:19:54 来源:言情小说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得知朝廷的动荡和遭遇的困难,张浚紧张之余,又雄心万丈,整个人一夜之间仿佛年轻了十岁。

他立刻就让家人整理行装,大家即刻出发,不要耽误时间。

他每晚到一天,对于大宋来说就会多一份危险。

皇帝的召唤预示着对他的需要!

大宋需要他出谋划策,需要他运筹帷幄!

大宋还需要他!他还有用!

强烈的使命感和激动催促着他快点出发,一刻都不能耽搁,每耽搁一刻钟,他就如同蚂蚁在身上爬来爬去一般瘙痒难耐,坐都坐不住,他都很不得自己先行出发,让家人在后面跟着。

于是张家人鸡飞狗跳了好一阵子才得以顺利出发。

但是尽管他已经出发,在赶路途中却总是听到坏消息。

一会儿听说长江防线被突破了,明军打过长江了。

一会儿听说刘錡战死了,一切都完蛋了。

一会儿又听说明军在江南打了大胜仗,把宋军抵抗部队给全歼了。

再然后直接听说明军兵临临安,临安危机,大宋眼看着就要有亡国之危了。

张浚那个着急啊,急不可耐,甚至想要自己骑马快速赶赴临安挽救危局——这场被他看做只有他才能挽救的危局。

但是他毕竟上了年纪,身体也不太好,就在半路上病倒了。

治病耽搁了一段时间,走走停停,等他抵达临安的时候,战争已经结束好一段时间了,南宋朝廷也从最初的混乱中恢复了一定的安稳,开始重新办事了。

赵昚下令与明国签订和约之后,闭门不出七天,七天之后宣布召开朝会,正常处理政务,就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当然,他绝不会仅仅只是当做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得过且过。

作为一个合格程度超过赵构的皇帝,赵昚没有那么简单。

在群臣逼宫的时候,他还没有反应过来,但是等和平条约签订,明军开始撤退的时候,他反应过来了,回过味儿来了——

群臣逼宫,如果自己不从,那么是不是会有人用强,把地位不稳的自己给废掉,重新立一个新皇帝?

然后他就悚然一惊,意识到并非没有这种可能。

在明国释放北宋宗室返回之前,群臣没有多余的选择,仓促之间也不可能拉出一个太祖后裔就做皇帝,所以他是唯一的选择,他还是有底气的。

但是现在不同了,北宋宗室的回归,尤其是徽宗赵佶的儿子的回归,让他的皇位有了不确定性,这才是赵构要赶在北宋宗室回归之前立太子的原因。

不是所有赵佶的儿子都有威胁皇位的能力的,几个年纪太大的有心无力的自然可以排除,唯二有威胁能力的就是赵佶在辽东生下的儿子赵铁使和赵顽使。

这两人都才三十多岁,和赵昚是同龄人,年富力强,如果他们成为了候选人,赵昚一点也不奇怪,到底是皇帝的儿子,法理上自然具备皇位继承权。

于是赵昚就暗中命令史浩去调查这件事情。

史浩利用自己多年积攒的人脉关系稍微调查了一番,然后便惊讶的发现确有此事。

群臣逼宫之际,有人暗中联络了赵铁使和赵顽使,与他们做了秘密交谈,商谈了一些比较敏感的事情,很显然就是为了给未来的政局托底。

知道这件事情以后,赵昚气的差点疯掉,又摔碎了不少茶碗才堪堪冷静下来,觉得自己再怎么生气也没有用,那些有过不臣之心的人也不会因为自己摔碎了茶碗就受伤。

所以赵昚冷静了,并且进一步在史浩的帮助下分析了一下当前朝堂的政治局势。

“陛下骤然登位,在此之前没有自己的根基,不管是朝中还是军中都没有根基,全靠太上皇的支持才能做皇帝,所以太上皇才是陛下的根基,这是陛下的缺陷所在,陛下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在此之上,陛下就能理解为什么群臣敢于逼宫,敢于要求陛下投降,甚至为此更换皇帝,行大不敬之事,主要就是陛下没有根基,没有亲信,甚至不算掌握兵权,而此时恰好太上皇不在临安。”

赵昚深深的认同这一点,然后询问史浩。

“既然如此,我该怎么做才能拥有根基,拥有兵权,并且成为真正的皇帝呢?”

史浩想了想,犹豫片刻,便低声回复道:“其实此时此刻,对于陛下来说,乃拥有根基、掌握兵权的天赐良机。”

“哦?天赐良机?老师何意?”

赵昚不解。

“因为此时此刻,太上皇远在西狩途中,何时返回尚且不得而知,没有太上皇在京城,陛下固然没有依靠,却也因此可得自主,就可乘此良机扩大势力。”

史浩一席话解除了赵昚的疑惑,赵昚这才意识到现在对自己来说还真是天赐良机。

因为赵构不在临安。

他固然会因此没有靠山,但是整个临安城也只有他一个皇帝,他得到了宝贵的自主权!

赵构的确是树大根深,可他现在不在临安啊。

古往今来多少政变兵变都是趁着主政者不在老巢的时候发动的?

远的看看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政变,不就是趁着曹爽不在,发动了政变吗?

近的就看着一次没有成功发动的政变,若是自己没有及时妥协,这些大臣会不会霸王硬上弓?

危机危机,危中藏机。

赵昚心头一阵火热,询问史浩该怎么做。

史浩也不含糊,就拿唐太宗病故之前所做的一些事情来对比现在的情况。

李世民病故之前,自己料到时日无多,就贬斥了一些功勋之臣如李绩之类的,寻个由头把他们贬到偏远地区,流放他们,夺取他们的权力和地位。

而唐高宗上位之后又宽恕他们,把他们召了回来,把权力和地位还给了他们,一来一回,等于他们什么都没有得到,还往返了一阵子,白跑了那么多路。

这样做有用吗?

当然有用,因为这是恩。

皇帝本可以让你一辈子终老于深山老林荒凉之地,但是却又把你召了回来,把权力重新给你,这就是恩,领受了恩,就要效忠,就要回报,否则就没人愿意跟你玩了。

“这种手段未免过于粗糙,那些被贬斥的人不懂吗?”

赵昚很奇怪。

史浩笑了笑。

“懂,当然懂,怎么不懂?这种手段一眼就能看穿,但是他们也怕啊,真心实意的怕,唐人有言,一言以决生死者,皇帝也,他们怎么不怕呢?

他们怎么敢确定这就是皇帝的手段,而不是真心实意的要把他们赶出中枢,终结他们的荣华富贵呢?这一切可都是皇帝能决定的,于是,他们被赦免了之后自然会对新帝感激。”

赵昚于是明白了这里头的意思,并且进一步理解了史浩希望他做的事情到底是什么。

“这样说来,老师是希望我把之前被贬斥出去的大臣召回来,这样就能获得他们的感恩,得到他们对于我的效忠,从而建立起属于我的根基。”

史浩笑着点头。

“陛下英明。”

“原来如此。”

赵昚笑了出来:“不过之前我们已经派人召张浚、陈康伯等人回来,想必他们现在已经在路上了。”

“他们一旦回来,重新担任高位,执掌权势,必然会向陛下效忠,那个时候,陛下就有朝中的助力了,召回来的越多,陛下的助力越大,再到往后召开之科举,陛下就有自己的天子门生了。”

史浩为赵昚描述了未来的朝中局势,让赵昚看到了一派大好局面,他非常高兴的握住了史浩的手。

“老师真是我的良佐!”

“愧不敢当。”

史浩微笑推辞。

“那老师,朝中的问题解决了,军中呢?这一次大战暴露出来的军中问题可是相当严峻。”

问过了朝政,赵昚又开始询问军政。

对此,史浩也有自己的看法。

“军中问题说严重的确严重,说好解决也确实不难解决,军中的确有很多无能将帅,但是也有敢战忠诚的将军,比如死守扬州不投降的王方,主动进攻建康的李显忠,他们都是良将,敢于为国奋战。

江淮之地的军队都被打没了,但是这也是重建的契机,重建的军队没有多余的烦扰,陛下亲自提拔敢战的将帅提领军队,就能建立起听从陛下吩咐的军队。

届时,其他地方不敢说,镇江府、建康府和池州的三个都统司的军队都会是陛下的军队,至于三衙禁军,陛下不可操之过急,因为其上上下下都是太上皇的人。

太上皇现在虽然西狩,但是终究会回来,且如今临安城中最有威望的将军杨存中是太上皇二十年亲信,关系非常亲近,其不可轻动。

但是此一战,禁军也的确损失很大,趁着现在全临安的军队都被改编成御营,陛下可以将这批部队都编入原先的殿前司,交给杨存中,以安稳太上皇之心,便于太上皇回宫。

而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这两支则可以重新募兵,重新选择可靠将帅,则这两支军队重建之后,也就顺理成章成为陛下的亲军了。”

史浩开动大脑,为赵昚绘出一副未来的大宋政治军事构造蓝图,让赵昚将这一切看的清清楚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