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都市 > 你好,1983 > 第五十二章 臭菇?松茸?

你好,1983 第五十二章 臭菇?松茸?

作者:隐为者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2-06-02 00:40:40 来源:言情小说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就在这种欢声笑语中,哑巴爷爷领着大伙,来到一片杂树林,手里比划几下,意思是说:这里的山货最多。

其实不用他说,大伙也都发现了一片片的蘑菇,那家伙,就跟有人特意种的似的。

于是都纷纷放下大背篓,拎着土篮子,开始捡蘑菇。

没错,就是捡。

蘑菇遍地都是,可不就是捡嘛,还得挑选品种好而且品质也好的,那些刚冒出来的,或者是已经耍圈生蛆的,根本就懒得动手。

虽然这些天,断断续续地总是下雨,但是林子里面,都是厚厚一层腐殖质,全是由一年年的枯枝落叶组成,极为渗水。

脚踩上去,一点也不湿滑,反倒是感觉软绵绵的,就像踩在海绵上似的。

这片林子是天然生长的杂树林,树木种类繁多,松树就有落叶松,樟子松,大红松等等。

还有其它落叶树,柞树、水曲柳、黄玻璃树、白桦黑桦,榆树杨树等等,几十个品种。

正因为如此,蘑菇的种类也非常丰富,因为许多的菌类,生长的环境也都各不不同,跟树种有着很大的关系。

比如说,大伙现在采集的红松伞,就只在樟子松的林地里生长,落叶松里面就不会有。

这种红松伞,是一种珍贵的天然松树蘑,营养价值很高,一直到后来,依旧不能人工养殖,所以是百分百纯天然。

刘青山也是以后才知道,因为这种蘑菇形状像一个铆钉,用水焯过之后,呈现紫红色,所以有个霸气的学名,叫做“血红铆钉蘑”。

吃起来口感肉肉的,香气也足,所以千万不要被这个名字给吓到。

刘青山蹲在地上,慢悠悠地转一圈,挑着那些壮实的红松伞,捡到篮子里,转一圈,基本上就能采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

然后再挪几步,继续蹲着转圈采集,身边不远处,传来大伙的闲聊声。

“这蘑菇头,长得还真大,你们瞧瞧,这模样像个啥?”

听声音,好像是张杆子的。

没开伞的红松伞,形状像啥,那自然是不言而喻。

周围顿时响起一阵嘿嘿的笑声,都是男人,当然懂的。

随后,就响起了老板叔的声音:“杆子,你裤裆里那玩意,估计就跟这个一般大。”

刘青山抬眼望望,只见老板叔手里捏着一个小小的红松伞,跟刚结的黄瓜扭差不多大。

这种成年人的话题,他一个半大小子,当然不好掺和,还是乖乖听那些老司机开车吧。

果然,张杆子也不是好惹的:“哎呀,老板子,你也不嫌磕碜,大白天的,把自己那玩意掏出来显摆啥呀!”

在人们的哄笑声中,张杆子更来劲了:“难怪你家是一窝闺女,俺今天才知道,是你那玩意不够长啊。”

刘青山都忍不住想乐,要说蘑菇这种菌类,长相还真够叫人浮想联翩的。

难怪岛国那边的人,都喜欢食用呢,在他们的观念中,蘑菇这东西,就深得“形补”的精髓。

不知道,杨老师能不能帮着联系上那边?

正琢磨着呢,手指忽然碰到一根粗壮的大蘑菇头,刘青山不由得眼前一亮,嘴里下意识地惊呼一声:

“松茸!”

眼前是个呈现出红褐色的蘑菇头,还没有开伞,下面露出一截粗壮的伞柄,呈现出一种乳白色,伞柄表面,还长着鳞片。

这个鳞片,也是松茸的主要特征,所以当地人都把松茸称作“剥皮菌”。

他这一声吆喝,也把附近的几个人给吸引过来,连哑巴爷爷都过来了。

看到刘青山小心翼翼地在扒着松茸周围的枯枝败叶,露出来的伞柄也越来越长,都将近一扎长了。

成年人的一扎,二十厘米左右,这林子里的松茸,品质绝对一流。

“卧槽,这玩意还有野生的啊,要是老娘们进山采蘑菇,憋不住了想上厕所,蹲在这的话……”

身后传来张杆子的怪叫,显然不是啥好话。

“滚犊子,你小子整天就惦记着那点事!”

老板叔喝骂了一句,又凑过来瞧了一眼:“青山,这是臭菇,别看个头大,味道一点都不好。”

你说松茸是臭菇?

刘青山眨眨眼睛,然后想起来,林子里面,确实有一种和松茸极为类似的菌类,名叫花松茸,有一种怪怪的臭味,无论是口感还是口味,跟松茸都没得比。

估计是大伙尝过花松茸,觉得味道不好,所以连真正的松茸,也都无人问津了。

倒是后来有些不讲究的赶山人,拿花松茸冒充松茸,欺骗外行。

“老板叔,这个不是臭菇,蘑菇头跟松籽外皮的颜色差不多。”

想了想,他又补充说:“你说的臭菇,蘑菇头颜色更深,纹路也杂乱,所以这个叫松茸,那个叫花松茸,味道也不一样,不信你们闻闻?”

他已经把松茸周围的干松针都扒开,小心翼翼地伸手上去,准备把松茸取下来。

最好不要碰触到松茸下面寄生的根基,等采完之后,再把松针啥的都埋回去,下次记住位置,还能继续在这里找到松茸。

可是有人比他手快啊,只见一个黑糊糊的巴掌,猛得拍了上去,好好的一根大松茸,直接被拍得稀碎稀碎的。

看着这只张着大嘴,脑袋还一摇一晃的熊仔,刘青山也很是无语,只能伸手拍拍它的脑瓜子。

“你呀你呀,一巴掌把好几十块糖给拍没喽。”

旁边的老板叔却听出弦外之音:“青山,这玩意这么值钱的吗?”

刘青山点了点头:“当然,得遇到合适的买家。”

就像是上一次去县里带的那些山货,要是摆在港岛或者岛国那边的柜台上,立刻就会身价百倍。

但是在小县城的收购站里,就是白菜价,最后都叫刘青山送给徐校长了。

对于松茸这种菌类,当然鲜品是最好的,价值也最高。

不过以刘青山他们夹皮沟现有的条件,只能选择用盐腌渍了,这样的话,价格直接缩水一多半。

没法子,现在的条件还是太落后。

刘青山给大伙讲清楚松茸和花松茸的区别之后,人们又散开,呈扇面状,缓缓向前。

再遇到松茸的时候,大伙也会按照刘青山讲述的方法,小心翼翼地采摘下来,尽量不去破坏它们生活的环境。

除了蘑菇,遇到朽木,大伙还会细心地将上面的黑木耳也采摘下来。

天阴晒不了,到时候往家里炕头上一铺,也照样能炕干。

“哇,好大的树鸡子!”

不知道是谁嚷嚷了一句,正好就在刘青山身边不远,他也凑上去瞧。

只见在一棵柞树的侧面,生长着一簇鲜艳的菌类,色彩十分醒目,正面是橘黄色,背面乳白,层层叠叠,足有脸盆大小的一团。

这玩意的学名叫硫磺菌,老百姓叫它树鸡蘑或者树鸡子。

一来是因为这种菌层层相叠,跟鸡冠子似的;二来则是因为味道鲜美如同鸡肉,是有名的素里荤,因而得名。

一簇树鸡子,就装了差不多一筐,大伙更来劲了。

只有张杆子,是典型的出工不出力,采两个蘑菇,就抬头望望天,歇上一阵。

他的背篓最小,但是里面的菌类,却是最少的。

“杆子,你别总抬头望天啊,好好干活!”

张队长也瞧不下眼,嘴里吆喝着。

张杆子还真能对付:“谁望天儿啦,俺这是找猴头呢,嘿嘿,快瞧,那树杈上有个大猴头!”

附近的人顺着他的手指望过去,果然,在一株柞树上,长着一团乳白色的东西,毛茸茸的,就像一只白猿在那探出脑袋。

这就是野生的猴头菌了,和鱼翅齐名,历来就有“海中鱼翅,山里猴头”的说法。

误打误撞的张杆子,也兴冲冲地第一个冲过去,抱着大柞树往上爬,不过没爬到一米高呢,就出溜下来。

“一边去,别碍事。”

张大帅早就从筐里取出一副脚扎子,往鞋上绑着。

这东西是爬树的专用工具,别说爬个小柞树,就算是几十米高的大红松,照样蹬着脚扎子,爬上去打松塔。

林子里采山,最危险的一项,就属打松塔了。

这脚扎子结构也挺简单的,就是一个铁框,方面套进鞋里,只是在内侧,各有一根锋利的钢刺。

爬树的时候,两脚轮流向上,钢刺顺着树皮扎进,起到很好的固定作用。

只见张大帅绑好了脚扎子,矮小的身子窜到树上,灵活赛过猴子,噌噌几下,就爬到了生长猴头的树杈旁边,抽出绑在腿上的刀子,小心地将猴头切下来。

刘青山也凑过去细看,这个猴头不老不嫩,长得正好,有海碗口大小,垂下的茸毛色泽白皙,一点都没有发老变黄。

凑到鼻子下面,就能嗅到一股鲜美的香气,叫刘青山都不由得精神一振。

刘青山心里也不由大赞:这林子还真是一个大宝藏啊!

张大帅则不忙着解脚扎子,而是嘴里兴奋地吆喝着:“妈个巴子的,这猴头一长就是一对儿,大伙都在跟前踅摸踅摸,肯定还有!”

大伙刚要散开寻找,却被哑巴爷爷给拦住,他手里比比划划的,叫大伙不要再采。

张杆子还记着被黑瞎子给坑惨的仇呢,嘴里就编排:“哑巴,你是等俺们都回去了,自个来采了卖钱吧,难怪你攒那么多钱呢!”

哑巴爷爷也不恼,憨憨的脸上依旧带着笑,他摇摇手,继续比划起来:原来他的意思是叫剩下的猴头继续生长,然后自然繁殖,这样以后林子里的猴头菇,就不会绝种。

老辈的赶山人,对待野牲口,从来不会赶尽杀绝,不杀母兽,不伤幼兽,是他们的准则。

就算是对待这些山珍,也都采一放一,本着永续利用的祖训。

刘青山都忍不住朝哑巴爷爷竖竖大拇指,表达自己内心的敬佩,因为刚才,他也急着想把另一个猴头采下来,根本就没有哑巴爷爷这种情怀。

他觉得,哑巴爷爷这样的人,才是山林真正的守护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