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历史 > 顽贼 > 第三百零七章 众生

顽贼 第三百零七章 众生

作者:夺鹿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2-02-18 07:47:28 来源:言情小说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甘肃,高台守御千户所,骆驼城。

大漠落日依旧圆,可当长河干涸之后,傍晚的骆驼城更显孤寂。

大风席卷黄沙,这里曾是北凉都城、河西重镇,但当绿洲褪去成为荒漠,被淹没过半的荒废城墙成了天然的骆驼圈,是东来西往的客商夜宿之所。

风沙里传来清脆驼铃,人们沿着城墙根卸下货物安扎帐房,一堆堆篝火升起,被投在墙上的人影摘下遮挡风沙的头巾,露出捆扎发髻的紫金冠。

王自用摸着风蚀城墙上刀砍箭刺的痕迹,陷入沉思,直到少年人跑过来道:“师父,骆驼都赶进城里,这不会有贼吧?”

王自用闻言大笑,随后肃容道:“小师父,在西北的地界上,最大的贼王是你家狮子哥,你还怕贼?”

少年摘下头巾,露出只有十三四岁的面容,挠着光秃秃的小圆寸头,咧嘴傻笑一声,坐在火边掰开干硬的囊,一点点混水吃了。

是十六。

王自用看着身边的小孩,也跟着笑咧了嘴。

比起刘承宗西迁大军过境的威武,王自用离开陕北可没那么容易,跟他参与援辽的精兵强卒,大多都留在延安府,不愿跟他向西吃沙子。。

从延安府启程身边还有百来号人, 一路走得胆战心惊,到兰州集结人手, 只剩三十二个人如约抵达。

倒不是死了, 路途没遇上啥危险, 甚至在平凉还因为韩小王跟高显的接济,吃得不错, 只是很多人不愿再跟他干了。

王自用心想,自己这三十二个人投奔刘承宗,自己能落个啥身份?就不说跟张天琳比比, 只怕连罗汝才那种小辈中的小辈都比不上,所以就打算在兰州干事业,有了声势再去投奔。

好不容易攒动起六百多人,走漏了风声叫官军剿了,在凉州卫可是狠狠地沉寂了一段时间。

最后他觉得自己不能硬梗着脖子, 得找刘承宗要点支援, 不过王自用联系不上刘承宗, 只能找到刘老爷。

刘老爷的回信非常敞亮, 派人送来一封信,西宁能支持他武装起一千军队的刀枪剑戟甲具铳炮, 吓得王自用赶紧回信让刘老爷打住, 他要这个干嘛。

今时不同往日,王自用本身能力不差,在陕北煽动农民造反得心应手,在与狮子营合兵那段时间,更见识了刘承宗不依靠鬼神之说取得民心的能力。

经过以军官身份千里援辽,所见所闻之经历, 更是极大地增长了他的才干。

尤其是兰州一败, 让王自用意识到甘肃和陕北的差别,想在甘肃干事业,最不需要的就是武力,反而要从人心上解决问题。

只要解决了人心的问题,官军的兵甲铳炮甚至历战老兵,那不就是他的储备兵营吗?

所以他给刘老爷的回信,是想要个懂军事条例的文化人教他认字写字,除此之外只要给十个二十个人手,百十两银子、附送一张刘承宗的画像即可。

人手以医师、丧葬班子、厨子、刺青师傅为主,人不在多,但对技艺要求非常高, 因为多了王自用养不起。

刘老爷一看书信, 尽管不知道王自用是怎么想的,但这事非常好办,也就文化人的要求有点高……在元帅府的飞速扩张期间,文化人缺口极大,能往外派的秀才基本上都往康宁府去了。

但是王自用好歹也是从前合兵的首领,派个童生过去,又显得不够重视。

最后刘老爷决定,把十六派去。

反正王自用要的是文化程度嘛,搁在太平年景,就算寻常地主都请不起刘向禹这样的老师,十六跟着刘向禹学了三年,甚至能在俱尔湾的书院给狮子兵开蒙。

而且十六懂军事条例,除了岁数小,派出去教书比较儿戏,其余条件都非常符合王自用的要求。

最重要的是,所有人都知道十六最早是刘承宗的小跟班,后来是刘向禹的书童,这样一个小娃派过来,比派遣其他童生更能体现刘向禹的重视。

只不过这对王自用来说有点太重了,这娃子若死在自己这儿,他哪里还有脸面去投奔刘承宗。

等十六带着四个护兵、一套婚丧嫁娶的丧葬班子,一行二十余人沿肃南进入甘肃。

王自用差点跟他结拜,最后两人商议一番,十六拜王自用为师、王自用对教自己识字的十六称小师父。

十六对自己被派往甘肃,一路上都兴冲冲的,在陕北的钻天峁、西宁的俱尔湾,他没少听人说起过王自用的事。

人们把王自用说得神乎其神,总能在需要时轻易拉出一支上千人的农民军。

十六也想拥有这样的才能,可是到了王自用这里让他非常失望……这里没有什么撒豆成兵的法术,也没有十六熟悉的军营模样,人们甚至平时都不会住在一起,只有需要做些事务时才聚到一处。

这让小十六太不习惯了,人们分开居住,就会让十六失去安全感,就好像回到认识刘承宗以前的陕北,颠沛流离四处逃荒。

在认识刘承宗以后,不论做什么他都跟军队在一起,军队就是他的家。

王自用在甘肃建立的是一个会门,号三劫会。

他们以三叶莲花为标志,入会仪式是在暗室中焚香刺血,对元帅像三拜九叩,随后不分男女皆以兄弟相称,立誓兄弟死生相托吉凶相救。

其中有才能的人,会在掌心刺三叶青莲背后刺北斗七星,授以郎头、土地、判官、先锋等名号。

规章制度俱由王自用口述、十六书写并混入军法制度……但是,在十六看来,他们这个会门跟打仗、造反毫无关系。

他们平时主要是在甘州的远郊活动,救济脚夫里的受气包、军余在乡村的鳏寡孤独,深入那些没人搭理的边缘人物家中扶危助困,听说谁在求医问药、谁家死了人无人掩埋,高兴得像过了年。

所以直到目前,三劫会在甘肃的会众并不多,倒是有不少人在土房外面用白灰抹出个三叶莲,但地方会首郎头、土地一级的人物仅有几个。

这次他们经过骆驼城,就是要去西边的黑泉驿,据三劫会在镇西堡的郎头说,黑泉驿有个驿卒失业后老母亲无钱问药,听说三劫会的会首能帮忙埋葬做法超度,就找上了他们。

他们间隔很远,消息传递很慢,王自用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赶上救人,所以在带医师之外,只能按对方要求准备丧葬事宜。

十六跟着跟着队伍启程,经过简单的计算,才终于确定王自用确实还是想造反。

就为别人一句话,他们带着药材、医匠、丧葬班子还有这套人选的学徒,几十个人从甘州出发,穿越荒芜田地与蔓延百里的大漠,都快要走到酒泉了。

王自用的丧葬班子在甘州非常出名,医师精通各类疑难杂症、厨子能熟练烹饪上百人的菜肴,丧葬吹鼓的队伍也尤其专业,经验丰富;更别说王天师一个人就能主持佛道两家的丧礼。

谷 他们在甘州卫被千户请去主持其母的丧礼,不用他们出棺材,一套丧事下来要四十两银子。

而在这里对穷苦人家,只要有人开口,不论丧葬嫁娶还是医治病症,他们都分文不取有求必应。

镇西堡的木匠会徒还给做了一具棺材,这中间花费的巨大成本,除了想造反的人,没人会这么干。

这次他们西行除了做丧事还有个使命,是让十六见见他们在镇西堡的郎头。

那是个六十多岁的老鳏夫,住在镇西堡外的沙子里,有三间破土房,房内陈设简单、家庭极为穷困,只在火灶上摆了个泥捏的小人儿。

但家里格外热闹,镇西堡的会众们听说甘肃总会首王天师来了,都涌到郎头的宅子里前来拜见。

这个老郎头是个苦命人,祖祖辈辈靠四十亩地过活,但到他父亲那辈,沙漠侵袭过来,传到他只剩二十亩,到如那二十亩地也被沙漠吞了。

生过两男一女,长子被人买走、女儿没成活,只有个小儿子在镇西堡当兵。

老伴死的时候正赶上去年秋防,小儿子回来,本身老鳏夫也是边缘人,远亲近邻没人能伸出援手,被王自用带人了埋,从那之后老头儿就进了三劫会做兄弟,背上不刺北斗、也没刺血为盟,只带镇西堡的会众拜元帅。

元帅是谁?不知道也不重要。

镇西堡如今有五十多个会众,以老头老婆与留守军余居多,夹杂些破产农民,都是王自用帮老郎头筹办丧事后加入的。

没人在乎拜的是谁,反正明王弥勒结兄弟、无生老母拥入怀,图的就是拜拜元帅,到时自家出事也有人帮忙。

王自用带着医师给前来拜会的会徒们瞧了瞧病,又让十六带刺青匠给新入会的会徒主持了入会仪式,往各家都走了一趟,沾白灰在门前画上三叶莲,带上几个无业无地的男子扛起棺材,赶着驼队继续上路。

黑泉驿的失业驿卒叫索康,祖上是黄头回鹘,四十多岁,半辈子都在驿站为那几钱银子给朝廷办事,熬到崇祯爷登基,终于不用为几钱银子卖命,他下岗了。

明代的甘肃是个大兵营,如果说陕北是半军事社会,那么甘肃就是纯度非常高的军事社会。

军事社会对百姓的管控力度天然强势,因为家家户户都当兵,百姓天然被组织起来了,可一旦士兵不能过日子,那这种对百姓的军事管理也转眼崩溃。

汉人在社会进入半崩溃阶段,好歹还能依靠宗族;其他部众的百姓也依然能依靠本族聚居的接济过日子。

只有像索康这种归化外族,祖上三代起了汉名、住在汉人聚居的地方、做着朝廷规划世代相传的工作。

失业之后他们难以回归游牧的本族部落,也不为地方上汉人宗族所容,无依无靠,成为真正的弱势群体。

索康在失业后的生活艰难,家里没有田地,想靠武艺谋生,甘肃的大户人家却根本不需要招看家护院的武人。

甘肃的大户人家本来就都或多或少,拥有一批民间武装力量,这年月逃兵四处流窜,他的履历根本不具备竞争力。

索康只能尝试做脚夫力夫,却又拿不出上贡给行业团头的礼物,反倒因长相受人歧视,除了几个跟他一样下岗的驿卒,根本没有朋友。

最后无奈之下,有个下岗驿卒当上了佃户,他就自然而然成了被佃户雇佣的短工。

其实从前干驿卒,索康一直认为自己朋友挺多,可到了给老母亲求医问药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的朋友其实很少。

两个朋友带来二百一十文钱和两碗米,同住一个村庄的乡邻们各个穷得只能糊口,没办法给出除了关心之外的任何帮助。

索康捧着两碗米,跑遍了黑泉驿,却找不到一个能帮他的医师,带着两个吃野草果腹的儿子回到家,老母亲已经断气了。

老太太不是病死的,她看不了儿子为了让自己活命,四处给人跪拜磕头,再把家里那仨瓜俩枣全填进去。

所以老太太便趁家里没人,在窗框系了根绳,另一端系在脖子上,从床上翻身下去,人就没了。

任凭索康哭天抢地,筹办丧事都必须提上日程,但眼下的情况是乡邻都怕他借钱、也怕自己没钱给,连门都不敢登。

正当他又开始为丧礼筹钱时,王自用带着驼队来了。

远道而来的治丧队引得黑泉驿家家户户感到奇怪,但王自用慈眉善目,先表明自己对来晚了的愧疚,再给索康奉上自己的僧道度牒,问他想要什么样的法事,随后便一连七日诵读经文。

同时带来的医匠也在索康家门口摆设摊位,为百姓视看病症,开出药方。

人们感恩戴德,索康更是焚香刺血,在暗室中对着元帅画像三拜九叩,与希望将来遇到相同困局能得到帮助的乡人歃血为盟,一起烧香磕头做了元帅的亲子亲孙,当三劫会在黑泉驿的郎头。

待一桩事了,王自用带人离开,重新选了另一条路,向甘州回还。

十六在路上问道:“师傅,我们总这么做,这对起事有用吗?”

“朝廷、军队,甚至一个会社,都要用人,就像元帅府,一直是人不够用;官府则不一样,官府是人太多,需要用的太少,所以有很多职位,表面上看上去没用,其实不让人闲着……就比如被裁撤的驿卒。”

王自用解释道:“这些人被裁掉,就是没用的人,没用的人最没办法解决的事就是生与死,还有面子。”

“除非结社能创造财源,否则结社互助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你看我做的一切都和造反没有关系,但最后一定会造反,因为结社需要财源才能解决生、死、面子的问题。”

“医师要钱、婚丧嫁娶也要钱,我给人们看病,成了救命恩人,别人入了三劫会,也有了兄弟跟他有难同当,收了这好处,将来有事喊他一声就得来。”

十六满面疑惑:“为啥喊一声就来,他们不怕死?”

“怕啊,可怕是没用的,他们都是无用之人,没有结社,他们老父亲母亲去世谁给主持丧事?娃娃病重谁给医治?整个村庄都是会徒,别人怎么看他们?已经是无用之人了,还敢连这根救命稻草也丢掉?”

王自用抬手揉了揉十六的脑袋,看着这个名叫‘小师父’的弟子笑道:“小师父,我见过拜弥勒的,也见过拜无生老母的,这次换成元帅的画像,就为证明一件事。”

十六问道:“什么事?”

“这些最先被扔下的无用之辈,只要众生还能与他们站在一起,就不在乎拜的是明王、弥勒、老母还是元帅。”

说着,王自用轻松地笑了:“因为大劫将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