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玄幻 > 我祖父是朱元璋朱允熥赵宁儿 > 第173章 头铁的冲锋

我祖父是朱元璋朱允熥赵宁儿 第173章 头铁的冲锋

作者:岁月神偷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2-07-06 18:18:30 来源:言情小说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一说这个,殿中的文臣们,马上来劲了。

吏部尚书凌汉充当其中,朗声开口,“殿下,臣为吏部部堂,翻阅吏部文档。国朝初年设立僧官,至洪武二十五年,仅浙江一地,八品僧官就有一百三十六人!”

“官职乃国家重器,寻常士子寒窗苦读数十年而不可得,何故轻赋于僧人?此等僧官,本该是管理僧侣,约束僧人。可他们仗着官身,罔顾朝廷法度,眼中只有庙,没有国。”

“广积庙产,大兴土木,借佛法招揽信徒,囤积土地。所作所为,可有半点出家人的德行?”

“有无知百姓,借寺庙庇护,逃避徭役田税,庙宇侵占良田,不交赋税。长此以往,国朝必重蹈前唐覆辙。”

凌汉一说话,须发皆张,唾沫星子横飞。

他所说的,未免有夸大之嫌。他说的现象有,但是大明初年还不严重。不过文臣对于看不上的东西,一向的做法的就是,一说成十,十说成万,危言耸听。然后从根子上推翻,踩上一万只脚,永远不能翻身。

可是他说的,正是朱允熥需要的。

“殿下可曾读过唐史?”凌汉继续大声说道,“隋唐两朝僧人大行其道,唐代更甚。从唐太宗开始,大量良田成为庙产,大量百姓成为逃户。大唐至武宗时期,天下寺院大者五千,小者四万。僧尼三十万人,寺院有奴二十五万人。”

“占据良田数千万顷,天下有十分之财,而僧占七八。更有僧人占据朝堂为官,甚至官居司空。而后武宗灭佛,使得前唐自安史之乱后中兴,对外可兴兵吐蕃,对内压制藩镇.......”

(武宗很刚,柴荣也很刚!)

“其实,自宋以来,天下僧人已无免税之说,南宋之时还要交税银于朝廷。前元之时,元廷待僧人宽容,才有免税一说。”

“我朝方兴,陛下仁德,所以沿袭前朝准其免税,但此等僧人可曾念过陛下天恩?臣听闻,各地每有灾情,竟然有寺庙放印子钱,使得百姓卖儿卖女也无法偿还!”

“殿下,事关国家名爵官位,事关天下土地民心,僧官一事,断不可拖!”

凌汉大声咆哮,众文臣群情愤慨双眼放光,垂足顿胸大有马上冲出去,把天下僧人都给强行还俗的架势。

其实,大明之所以有僧官,还是老爷子造成的弊端。当初为了拉拢江南各方势力,才许下了这些好处。

而由于老爷子当初当过和尚,有些地方官员不明所以,对僧人过多的宽容放纵。种种情况缠在在一起,才造成了大明,现在有这么一群可以免税的阶级。

老爷子认为,除了读书人之外,凡是不种地的都是不务正业。

朱允熥心里,凡是不交税的,都是坏人。

“凌爱卿所言,孤深以为然!”

朱允熥手指轻轻敲打桌面,点头赞道,“孤读史书,五代十国时期,僧人不但要交税,还要参军打仗,服劳役修筑城池,运送军需。乱世如此,怎么一到了盛世,他们就抖起来了呢?”

“佛法,孤是赞同的,是敬畏的。可是僧人,宣扬佛法之人,现在居然也掉进钱眼里了。年前,孤去了城外几处古寺,宝刹庄严把紫禁城都比下去了。且不说他们手里成千上万的田亩,就算是年节时,百姓给的香火钱,都够他们一年吃用了!”

“那些和尚,个个红光满面,僧袍光鲜亮丽。若是有头发,倒像是富家翁一般!”

“你说他们要那么多田地,那么多钱,有什么用呢?”

“若是收养孤寡,造福百姓也就罢了。但是.........放印子钱?钻不交税的空子,囤积田地?”

“再说,如今我大明朝政清明,四海安乐,国力强盛,就算是国家有难,也用不着他们!”

“可是........”说到此处,朱允熥话锋一转,故意面露难色,“僧人,庙产等事古已有之。况且,历朝历代多有皇帝信奉佛教,名山大川渊源已久,贸然动之,恐怕..........”

“殿下!”

朱允熥话音未落,几人顿时出列。

方孝孺,黄子澄等人神情激动,开口说道,“我等读圣贤书,上为君王,下为百姓。殿下仁德之君,臣不忍殿下落骂名!”

“为难?臣等来干!为大明,为天下除一陋习,臣所愿也!”

看看,这就是头铁的好处。

头铁之人,看到墙就要撞。看到事,就要死磕。上面一挥手,他们就上!

“诸学士!”朱允熥看似动容的说道,“大明肱骨也!”

现在让你们这些头铁的,把天下僧人免税的特权取消,做官的官职剥夺,清查他们的田产,核定他们的人数。让僧人的钱,变成国家的钱。

以后再用你们这些头铁的,死磕你们自己人,取消你们读书人免税的特权.......

一句肱骨,众翰林学士昂首挺胸,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气概。

“孤,也不是要全盘否定,特事特办特人特管。僧官还是要有的,但不能那么多,也不能是个主持就能当。”

“选几个僧人中的得道高僧,为天下僧人表率,挂在礼部之下,管理天下僧人。”

“寺庙的庙产,也不能一并都收了,要留些给他们种,让他们自给自足,有口饭吃。僧人的一切特权,全部取消。出家人嘛,佛说众生平等,他们出家人总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脸。”

“僧人的数目,要严格控制。若有人要出家为僧,需要和官府购买度牒。”

说着,朱允熥站了起来,走到臣子们中间,继续说道,“方才傅爱卿说天下官学拨款一事,孤有个建议。”

众臣面上一紧,凝神倾听。

“各地清查出来的寺庙田产,可以拿出一部分充作官产。每年的产出,专款专用,专门用于官学中学子和老师身上。每年僧人和朝廷买度碟的钱,也划在里面,用在官学上!”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此以来各地官学有了一个长期的保障,国家再加大教育的扶持,天下的读书人种子不就多起来了吗?”

这时,朱允熥看看左右,笑道,“你们看,如何呀?”

“殿下!”

翰林学士中,白发苍苍的大学士詹同,国子监祭酒胡季安等人,已是热泪盈眶。

“殿下此举,乃千古罕见之德政。势必,铭记于史书,万年传唱!”几个老学士,附身大礼。

殿中群臣,无不赞叹。

大明开国以来,重武轻文。国朝二十五年来,凡事都是武人优先,何尝对天下读书人,有过如此的优待!

刘三吾等大学士,看着朱允熥,眼光之中满是欣慰和赞叹。

这是才是他们希望的好皇帝,这正是他们希望的好君主!

“孤这也是借花献佛!”朱允熥把几个老臣扶起来,笑道,“你们,才真是为国办事之人。”

说着,顿了顿又道,“不过,这事,不能大张旗鼓的办!毕竟,天下僧人众多。彼等僧人,免税久矣,孤不想有什么波折!”

“可借户部清查司,用清查田亩之名!”户部尚书傅友文说道。

“可命各地按察司,检举不法僧人事,臣等弹劾后,明发天下,以治之!”督察院御史冯坚开口。

“也可让地方官府上奏,有寺庙隐藏人口,对抗朝政!”方孝孺也冷脸道,“有了由头,想怎么查,就怎么查!天下事不怕不知道,就怕不想查,看他们到底谁是干净的?”

“查了之后,想怎么处置他们就怎么处置,免税?做官?哼!做梦去吧!”

说着,方孝孺古板的脸上,露出几分狠辣,“说佛法,他们说了算。说国法,咱们说了算!”

头铁的人铁起来,损招也是一个接一个。要么说,得罪谁都别得罪知识分子呢。

“如此甚好!”

朱允熥抚掌笑道,“方学士,委屈一番。你是翰林学士,加户部侍郎衔,领黄子澄等人,办理此事!”

“且慢!”边上,凌汉朗声道,“殿下,臣为吏部尚书,亦有管理之责。臣托大,臣主官,方学士为副..........若不能把那些贼秃.......僧人查的明明白白!”

说到此处,凌汉撸起袖子,满眼凶光,“臣甘愿,告老还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