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其他 > 科技巨头从人生模拟器开始 > 第二百六十一章 直接上脑机??

科技巨头从人生模拟器开始 第二百六十一章 直接上脑机??

作者:九月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2-05-01 08:50:50 来源:言情小说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上一章是260,我又打错了)

第二天一早,叶舟跟着陈昊一起来到了位于蓉城附近的某陆军基地,在那里,叶舟终于看到了他一直好奇的国产机械外骨骼。

按照陈昊预先与军方沟通的计划,这次的参观被分成了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由专业军人挂载外骨骼进行战术动作演示,第二部分才到叶舟亲身上场尝试。

靶场上早就已经布置了各类器械,包括作战载具、人工障碍物、炮弹、假人伤员等等,全部都将作为道具,用于之后展示机械外骨骼的性能。

参加演示的军人已经集结完毕,叶舟跟陈昊站在一边,身旁陪同的是几名军队中的干部,他们趁着演示还没开始,正在简略向叶舟介绍之后的演示内容。

“叶总,之后的演示主要有几个部分,我们是按照兵种功能来划分的,现在主要是步兵、炮兵、后勤、医务兵这几个大类,其中作用最大的还是在炮兵这一块,其他的兵种,在机械外骨骼的使用上暂时还不是特别完善,一些战术动作无法适配,尤其是高强度的战术动作,比如攀爬、跳跃等等,局限性比较大。”

叶舟点点头,对于这样的情况他早有预料,所以也谈不上失望。

现在的机械外骨骼一般采用的都是两套系统,第一套系统可以简单地称之为负重系统,即减速系统,其原理是用齿轮减速机和同步轮减速带的混合传动链技术,结合实时力反馈,把单个位置的受力通过分散在机械骨骼不同位置的伺服器拆解开,传递到身体其他部位、或者直接传递到脚底。

而另一套系统是运动系统,是基于串联弹性驱动,由力阻抗控制系统计算出关节力反馈之后,驱动高扭矩直流电机对机械内部的弹性装置----一般来说就是弹簧进行扭转储能,然后利用弹簧能量实现关节的加速运动,最终的结果就是在普通运动过程中实现省力、加速。

简单来说,负重系统可以让使用者搬起更重的物体,而运动系统则可以让使用者跳得更高、跑得更快。

但问题是,运动系统的复杂程度相较与负重系统要复杂得多,尤其是在重新储能的速度上,哪怕是功率密度最高的、超过肌肉密度几倍的直驱驱动器,在反应速度上也会稍稍慢于肌肉,所以这就导致了在进行快速动作时,外骨骼的使用者会感受到一种轻微的滞后感。

如果要描述这种滞后感的话,最好的例子就是大部分人在学校六一儿童节活动上玩过的那种三人一板活动,所有人的脚同时固定在长板上,在动作没有达到同步前,首先启动的那个人所感受到的滞涩感就是现在机械外骨骼的滞涩感。

不过,理论上来讲,这种延后也是可以通过训练克服的----这就又涉及到叶舟之前所说的两套肌肉记忆的问题了。

正在他思绪飘散的时候,不远处靶场上的演练已经开始,叶舟重新收回思路,认真地开始观看演练。

首先出场的是炮兵,只见一名身材不算高大的士兵走到弹药箱前,用手牢牢握住弹药箱的边缘,随后稍稍用力,那个长度超过一米的弹药箱被轻松抬起。

“这是D30型122毫米榴弹炮的弹药箱,实装3发,弹重22公斤,也就是说他一次性举起接近70公斤以上的物体毫无压力。并且叶总你看,跟上一代机械外骨骼不同,这一款外骨骼在灵活度和工作错误率上有很大的提升。”

“主要是人机交互的速度变快了----因为我们换装了更强的电机。”

叶舟点了点头,他能看到靶场上炮兵的动作,正如身边这个专家所说的一样,相比起他曾经在新闻上看到的那种笨拙地、缓慢的外骨骼装置,这次他看到的东西显然要强上太多。

起码,炮兵在执行完他的一整套动作的过程中,没有哪一个环节是特别机械的,甚至整体看下来还给了叶舟一种行云流水的感觉。

炮弹入膛,但士兵没有进行现场击发,而是继续演示了其他诸如下发驻犁、人力牵引火炮、紧急状态下对火炮进行快速转移的操作。

从这些操作里,叶舟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单个士兵的力量被放大了许多,一些本来不可能完成的动作,在他们的手里都变得轻轻松松。

随后,后勤和医务兵的展示也都大同小异,倒是医务兵背上的快捷横挂式担架让叶舟眼前一亮,那玩意儿伸展开来就好像死亡搁浅里快递员身后背的快递箱一样,通过各个部分的锁定机构自动固定伤员的身体,给医务兵腾出了双手,外壁也承担了一部分的防护作用。

不过,除此之外,叶舟也确实没有看到什么新的亮点了。

等这三个兵种的演示完毕,叶舟期待已久的步兵战斗员的演示终于开始,只见靶场上的士兵身上挂载着已经经过改装的外骨骼,背后背着一具不知道型号的单兵无后座力炮、一具前卫-12单兵防空导弹,一挺95轻机枪,手里拿着OTS-11综合系统步枪,胸前挂着各类弹药和其他爆炸物装备,整一个就是火力怪兽!

略显臃肿的士兵在靶场上奔走于各个射击位置之间,把身上的武器一一试射,远处设置好的靶子被炸得粉碎。

看到这一幕,叶舟不由得有些感叹。

这几年没关注过陆军的发展,没想到他们的火力不足恐惧症已经发展到这种程度了......

4种武器,分别针对中型装甲地面目标、直升机、集群步兵、常规步兵,每一个武器都能发挥至关重要的左右。

尤其是那具一看就不轻的、长得有点像古斯塔夫的无后坐力炮,实在是难以想象兔子怎么会把这种东西配备到单兵级别的。

等全部演示都结束之后,叶舟也基本搞清楚了现在这具外骨骼的缺陷点。

正如他所想的,延迟还是最大的问题,在步兵满挂载的情况下,他们全身的负重超过60公斤,负重系统和运动系统必须同步工作,这带来的协同压力是巨大的。

所以,这个士兵在进行一些精细动作比如卧倒、匍匐、翻越、跳跃的时候,往往显得极为笨重。

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儿之后,叶舟开口问道:

“为什么要把这么多武器塞到一个士兵身上?”

身边的指挥员直接愣在了原地。

为什么啊?

这仿佛是一个触及灵魂的问题,他有许多理由,但一时之间又说不出来。

沉吟几秒钟之后,他开口说道:

“叶总,我们的考虑是这样的,从现代战争的发展方向来看,交战距离一直处于不断拉远的过程中,从17世纪的排队枪毙、到19世纪的300到500米交战,一直发展到现在,轻步兵的交战范围已经有了向视距外发展的趋势。”

“所以,基于这个趋势,再加上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我们整体上认为,去追求步兵单个作战单元的高机动性和隐蔽性意义已经不大了,最重要的还是单兵火力投送能力。”

“我们要做到一个士兵既能打坦克、也能打飞机,形成全功能的作战单元。”

“要形成这样的作战单元,一个士兵所能携带的武器数量就很重要了......你也看到了,最后呈现出来的结果就是这样的。”

“有用吗?”

叶舟好奇地问道。

“从我们前段时间进行的演习来看,说实话,太有用了。一个轻步兵排在达到足够的火力优势后,搭配上合理的指挥,完全可以对传统的机械化步兵连造成重大威胁,我们甚至有过一个班打掉对方4架坦克两架直升机的战例。”

“那么夸张?”

叶舟瞪大了眼睛,他并非对军事没有了解,也知道火力对于轻步兵作战的重要性,但是他没有想到火力优势造成的结果会夸张到这种程度。

指挥员点了点头,回答道:

“很夸张----当然,单兵成本也很高,基本上两三个兵就相当于一台多功能车了。不过,我们现在其实并不那么在意成本,因为武器装备再贵也都是可以量产的,可人员要是损失了,那就真没办法补充了。”

“那确实是......好了,我要先去试试你们的外骨骼了。”

“早就给你准备好了。”

一边说着,指挥员一边把叶舟带到了靶场边缘,为了让他完整地体验整个过程,他并没有安排其他人员协助,而是让叶舟自己穿上了机械外骨骼。

这个过程中叶舟完全没有遇到困难,他发现这具外骨骼在人因工程方面做得比他想象的要好得多,各关节的自由度已经达到了极为精细的程度,最难以控制的脚腕和手腕也做了充分的自由度。

这使得整个穿戴过程变得无比顺畅,再加上智能系统的控制,各个部位在确认之后都能自动锁紧适配,从开始穿戴到整备结束,总共花费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

而武器挂载方面也极为人性化,身后的可活动支架是由手臂内侧的操作台控制的,按下对应机械按钮,身后的挂架就会自动展开送到可以摘取的位置。

叶舟试着操作了几次,又开始在靶场上来回跑动,甚至尝试做了几个跳跃的动作,随后他发现,这套操作逻辑要适应起来还真没那么简单。

比如,按照直觉的操作,一次跳跃只需要曲腿后展开就行,但是在重载状态下,这具外骨骼还多了一个蓄能过程,这也就导致了一个致命的问题:

他没法在跑动过程中跳跃。

仅仅是这一点,就已经严重限制战术动作的多样性了。

使用了一圈之后,叶舟基本总结出了这具机甲存在的问题。

动作延迟长、蓄能过程长、灵活性仍然不足。

所以,这才是真正导致了“卸下外骨骼之后就不会走路的原因”,而不是陈昊之前判断的“动作力量反馈差异”。

叶舟走回靶场边缘,一边卸下外骨骼一边对等在一边的陈昊说道:

“我今天验证了一句伟人名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啥意思?”

“你自己过来穿上走一圈就知道了,这具外骨骼的根本原因不是助力系统,而是力反馈系统。”

“从力反馈到助力,目前我们用的还是单纯的物理传导,就跟玩三人一板一样,后面的人要先感受到你抬腿的力,才能同步地抬腿。”

“这个过程的延迟越长,操作逻辑与正常状态下的运动逻辑差异就越大,最后的结果就是,卸了甲,就不会走路了。”

听到叶舟的话,一旁的指挥员连连点头。

“没错没错!就是这个问题!我们的战士反馈的也主要就是这方面的问题。”

他的脸上流露出惊喜的神色,虽然不知道今天来的这个叫叶舟的年轻人到底是什么来头,但从对方的表现来看,大概率是外骨骼领域的大佬,专门派过来解决问题的。

想到这里,他紧跟着问道:

“叶总,这个问题有办法解决吗?”

叶舟沉思了片刻,开口回答道:

“我真的不是这个专业的,所以具体的技术细节上提不出太多的建议,但是,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向入手。”

“第一个,走人工智能路线,通过中央处理器记录使用者的运动习惯,将单一肌肉和肌肉群的运动状态做成模型,通过不断地数据采集和机器学习,最终做到由人工智能基于前置肌肉群的运动预判使用者的下一步动作。”

“这种逻辑就相当于武术里说的,看人出招不要看手,要看肩,道理是一样的。”

“不过,这种人工智能要求的技术水平太高了,我估计短期内很难实现。”

“所以,我有一个想法,虽然看起来很玄幻,但是已经基本实现应用、而且据说用着还不错的想法。”

“你说!”

指挥员紧紧盯着叶舟,像是生怕他跑了似的。

叶舟咳嗽了一声,开口说道:

“搞神经控制系统,直接跳过力反馈,用神经电信号同步控制机械外骨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