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科幻 > 重生后做一个老实的村溜子 > 第八百四十九章.方方面面的人情世故

重生后做一个老实的村溜子 第八百四十九章.方方面面的人情世故

作者:百李山中仙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3-08-04 00:43:47 来源:言情小说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今天晚上,赵军家里挺消停,除了他们一家五口以外,就只有老太太和解孙氏在这吃饭。

等吃完饭,老太太和解孙氏回家,她们临走的时候,赵军肩扛一个面口袋,手拎一个面口袋和她们一起出门。

赵军和她俩一路走,先将老太太和解孙氏送回家,然后他自己拿着两个面口袋直奔张援民家。

到了张援民家以后,赵军直接来在房门口,将两个面口袋都放在门外。

这俩面口袋里,一个装的是冻饺子,另一个装的是槽子糕。

这两样都得冷冻储存,所以赵军就没把它们往屋拎。

放下东西以后,赵军空出手来拽门进屋。

这时候张家也吃完晚饭了,张援民坐在炕上看书,小铃铛也坐在炕上看书,但爷俩看的书可是不一样。小铃铛看的是语文课本,张援民看的是《三国演义》。

而杨玉凤,她在帮张援民收拾东西。

今天下午有电话从岭南来,打到屯部指名道姓地要找张援民,这把接电话的谭朝阳听得一愣。

这还是张援民自出生以来,第一次有人打电话找他呢。

而从岭南打这个电话的人,赵军也认得,他叫蒋金友,今年开春与赵军结识于77楞场。

后来通过赵军,蒋金友又认识了张援民。

要不说呢,是金子到哪儿都发光。

这句话不但适用于李如海,同样适用于张援民。

想当初张援民去77楞场干清理、放树、打枝、造材的活儿,他总共去那楞场不到十天,干活日子更是不超过五天。

可就这么短短的几天,张援民斩获黑熊一头,收得小弟数人。

其中蒋金友、马晓光、李远、李伟四人与张援民最亲近,而亲近的原因很简单,张援民带着他们挣钱了。

上个月,解忠定下来说来包楞场,正愁招不到套户时,张援民毛遂自荐跟着解家兄弟走了趟岭南,挖了杜春江的墙角,给解忠招了将近三十个套户。

自永安下头场雪,解臣就往家打去了电话。解忠撂下电话便往那些套户所在村屯打,找他们其中的代表,让他们通知各个套户。

张援民找的这些套户,虽然跟解忠不在一个村子,但他们都在永安林区干过,所以自己都能找来。

而蒋金友几人找张援民,是想通过张援民,为自己挑个位置不错的小号。

一个林班,大差不差地分成十几到几十个小号,每个小号都有号桩,号桩上写着编码,由一个套户所负责。

这山场,山势起伏、林木生长都无规律可循,所以每个小号是不一样的。

看这小号好与不好,得看山势。山陡了不行,牲口拉木头容易跑坡,会发生危险。山坡太平也不行,山坡太平,牲口拽木头往下来就费劲。

这是其一,其二是看树木是否合行。

合行是林区的行话,指的是成材树木之间的距离。因为存在着放树、打枝等一系列问题,所以树与树之间的间距很重要。远了不行,近了也不行!

这两个问题,决定了林区作业是否方便,说白了就是能不能舒服的劳动、作业。

而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则在于这个小号到楞场的距离。

楞场是固定的,但各个小号到楞场的距离肯定远近不一。离楞场越近,往返就越省时间。

所以,当初杜春江纵容杜春林去蒋金友的小号拉木头,原因就在这里。

离楞场近,套户一天能跑五趟。而离楞场远的那个,或许只能跑四趟。

跑的少了,挣的就少。事关切身利益,谁也不愿意吃亏。

所以,蒋金友等人在家商量过后,打算明天就到永安来,让张援民带他们提前到楞场,先一步选好的小号定下来。

张援民答应了这四个人的请求,明天蒋金友他们赶爬犁先到张援民家,听说还给张援民带了些礼品,然后再拉着张援民一起奔赴新楞场。

听到这个消息,张援民乐得都不行了。

张援民倒不是差他们那点东西,毕竟他现在也是永安屯排名前十的富豪了。而张援民想要的,是这些人给予他的尊重。

试想,一个人从小被人叫大裤裆,过了将近三十年的穷日子,心里却很要强的人。如今虽然有钱了,但在社会地位上还是有些欠缺的。

赵军在得知这个消息以后,就想让张援民把自己给邢三准备的东西捎过去。那老爷子在山里啥也没有,套着狍子、野猪啥的,自己还舍不得吃,都拿去集上换钱了。

赵军刚坐下,把事情跟张援民一说,张援民想也不想,立马答应道:“没事儿,兄弟,他们来三四张爬犁呢,拿多少东西都没事儿。”

这时,杨玉凤递给赵军一个茶缸子,然后对赵军说:“兄弟,你坐着哈,我出去把那吃的都放缸里。”

寒冷的冬天也带不走老鼠的命,那些讨厌的家伙反而更热衷于搜集食物。吃的要是直接放在外头,怕是得让它们给啃了。

虽然冻的杠杠硬,但老鼠啃出牙印,瞅着就膈应啊!

杨玉凤刚出去就回来了,而在她身后,还跟着李如海。

这可是稀客!

赵军、张援民、小铃铛齐刷刷望过去,就见李如海手里拎着两个酒桶,每个酒桶都应该是十斤。

“哎呦!”张援民喜道:“如海,你看你呀!你来就来呗,还拎酒干啥呀?”

李如海:“嗯?”

杨玉凤走到张援民身旁,笑着轻扒拉他一下,然后就听李如海说:“张大哥,这两桶酒不是给你拿的……”

李如海来张援民家的原因也很简单,和赵军一样,只不过赵军是让张援民帮着给邢三捎东西,而李如海则是惦记他师父。

这时赵军想起白天在食杂店里,看到帮李如海买槽子糕的老齐大婶和宋秋月,便问李如海道:“如海,咋就这两桶酒呢?你不还买槽子糕了么?”

“槽子糕搁外头呢。”赵军话音刚落,杨玉凤接茬道:“一会儿我都把你们拿的那些东西都搁缸里头,完了明天让你大哥给捎去。”

李如海这孩子还真知恩图报,不光给老杨大舅打了酒、买了槽子糕,还从家里要了半面袋的冻饺子。

“唉呦!”赵军听完,有些惊讶地问李如海道:“这老些东西,你咋拿的呀?”

两桶酒,一桶十斤,这就是二十斤。再加上十斤槽子糕,十多斤的饺子。

一共四十多斤,虽然不是太沉,可关键是这些东西不能装一个麻袋里,而这孩子就长了两只手,赵军纳闷他一路是咋过来的。

李如海闻言一笑,道:“老刘家那姐夫给我拿的。”

“老刘家姐夫?”赵军等人面面相觑,赵军皱眉问道:“你哪个老刘家姐夫啊?”

“就我秋月姐她男的嘛!”李如海答完,赵军嘴角一扯,大声质问道:“那不是刘二哥吗?”

一旁张援民两口子呵呵直乐,那刘老二是这屯子坐地户,以前李如海叫了他十多年的刘二哥。可自从李如海跟他媳妇以姐弟相称后,刘二哥就成了老刘家那姐夫。

李如海哈哈一笑,然后问张援民道:“张大哥,你不要买马么?我都给你联系好了,你去看了没有啊?”

“没有。”张援民叹了口气,手往杨玉凤那边一比划,道:“你嫂子他们都不让我买。”

“啊?”李如海看向杨玉凤,心想说好的事咋还变卦了呢?

“那个啥……”这时,赵军接话道:“不让咱张大哥去啦。”

李如海诧异地向赵军看来,只听他继续说道:“拉套子多挨累呀?天天早晨两三点钟就得起来喂牲口。”

说到此处,赵军向张援民一抬下巴,道:“所以我说么,大哥你上去待两天,帮着解臣他们哥俩把那些事儿都捋顺了,完了你就赶紧回来。咱哥俩打围去多好啊,抓一个狍子那叫多少钱呢!”

张援民买马的事,确实是赵军给叫停的。但背后却是小铃铛求的赵军,这小姑娘的原话是:“老叔,你劝劝我爸,别让他拉套子了。要不就他那人,得漫山找黑瞎子仓。”

赵军一想也是,这大半年下来,他跟张援民一家相处的都有感情了。要哪天从山上下来人,告诉他说张援民让黑瞎子给踢腾了,赵军肯定得挺难过。

赵军说完话,视线落在那两桶酒上,不禁砸吧下嘴,道:“我也应该打两桶酒给邢三大爷捎去。”

“那你打呗。”张援民道:“反正咱明天好几张爬犁呢!”

“唉呀!”赵军抬头看了眼墙上大钟,道:“这前儿不得关门啦?”

这年头小卖店里也没啥卖的,一到晚上这时候,人家早早就关门上炕了。

“我明天早晨打去!”赵军对张援民说:“我打完给你送来。”

“大哥!”赵军话音刚落,李如海就插嘴,道:“你明天不撵黑瞎子去么?你在家歇着吧,完了我替你打酒。打完了,我给张大哥送来。”

“不用啊!”张援民道:“明天我去,不就二十斤酒吗?”

说到此处,张援民还问赵军道:“是不是还要高粱的?”

“对!”赵军点了下头,忽然想起一事,便叮嘱张援民说:“大哥,你去了,你帮解忠他们盯着点儿,别让他们那帮人跟那个邢三大爷起冲突。”

“起冲突?”张援民微微一怔,然后道:“没事儿,你上回不说那老爷子都六十多了么?那么大岁数了,解忠那帮人咋也不能打他呀。”

“不是……”赵军咔吧一下眼睛,对张援民道:“我怕他打人家。”

“啊?”张援民一愣,但他却以为赵军是跟自己开玩笑呢。

这里头的事也不好说,赵军心想等那楞场开工步入正轨以后,自己抽空过去看看。也就几天的工夫,先让张援民在那儿看着,应该不会出什么事。

想到此处,赵军看了那笑嘻嘻的李如海一眼,道:“如海,我还订一板大豆腐、十斤干豆腐呢,我明天早晨取(qiǔ)去。”

“啊?”李如海道:“大哥,那玩意我明天早晨去买,不行吗?”

“不行啊!”赵军道:“大豆腐鲜的,咋拿呀?我都跟他们说好了,明天做出来一板,先给我切开,搁外头冻上。还有那干豆腐,三张、四张的卷一起,也给我冻上。等我妈七八点钟过去,那都冻实成了。”

大豆腐,鲜的没法往山上折腾。而干豆腐,要是几十张冻在一起,个人再吃的话,总不能把这几十张一起都化了吧?

“唉呀!”李如海闻言连忙下地,对赵军说:“大哥,你说的对,我马上就去,我也让他给我准备一份。”

说完,李如海又跟张援民、杨玉凤告别,然后匆匆忙忙离去。

杨玉凤把李如海送出门,回来不禁感慨道:“咱说如海这孩子哈,心眼儿还挺好使呢!”

“嗯呐!”张援民看了眼放在炕沿边的两桶酒,道:“这孩子置办这些东西,得花不少钱啊。”

“我小李叔有钱!”张援民话音刚落,小铃铛就接茬道:“我们同学家里不少都搁他那儿订野猪了。”

赵军、张援民:“……”

……

1987年11月11号。

这年头还没有光棍节一说,而今天又是小赵炮扬名立万的日子,赵军将去往新楞场驱逐怀孕的母黑熊,以确保冬运生产顺利进行,确保永安林场冬运任务全额完成,确保支援南方建设。

一早晨,王美兰早早地起来,亲手给赵军擀的面片,并往里卧了两个荷包蛋。

赵军吃饱喝足,穿戴整齐,李宝玉已从隔壁过来。一会儿赵军得去林场,再到周成国那里领了装备以后,然后汇合楚安民,一起赶往新楞场。

赵军挎上兜子,将张援民赠予的鹿皮刀别在腰后。这时,王美兰端着一碗麦乳精进来,递给赵军道:“来,儿子,把这个喝了,你今天得上山呢!”

这麦乳精是小猞猁吃剩的,那小家伙改吃沙半鸡内脏啥的,彻底把麦乳精给戒了。

赵军并没推辞,端过麦乳精一饮而尽,然后把碗递给王美兰时,对她说道:“妈,一会儿你上豆腐坊去一趟,把那冻豆腐、干豆腐都取着,完了送我张大哥那儿去。”

“哎!”王美兰点头,应道:“妈知道。”

赵军微微一点头,迈步就往外走。

他从家出来的时候还不到七点,天上刚见太阳,此时的阳光不是很足,但天上少有云彩,今天应该是个大晴天。

赵家父子二人和李家爷俩一起走出院子,就见李如海跟那仨雪人站在一排。

李大勇见状一怔,问道:“你这干啥呢?”

“大哥!”李如海上前一步,对赵军拱手道:“小弟祝你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这孩子今天不上班,可没成想他整这么一出。

“啊……”赵军点了下头,应道:“借你吉言哈!”

赵有财白了李如海一眼,先一步往屯口走去,赵军等人快步跟上。

李如海目送四人走远,当快看不见他们背影时,李如海嗖的一下蹿园子了。

而赵军一行人走出去大概两三百米,忽然赵有财“哎呦”一声,吓了赵军一跳。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