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科幻 > 视频通万朝,开局剪辑千古一帝! > 第593章 千古一完人与北宋张载(二合一)

视频通万朝,开局剪辑千古一帝! 第593章 千古一完人与北宋张载(二合一)

作者:星星子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2-10-28 01:30:49 来源:言情小说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在这三年的守孝期间,张载做主卖掉了开封的祖宅,在横渠镇定居。”

“史记记载,张载刚开始并不是文人,他喜欢谈兵,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热血军迷,他跟着自己的好友学习兵法,甚至还一度想要组织民间武装去收复洮西那一片的失地。”

“但彼时,北宋重文轻武之风举世闻名,武人在北宋自古以来没啥社会地位,士大夫才是体制的尽头。”

“不过当时有个很奇怪的现象,虽然武人没地位,士大夫大多看不起武将。

但朝中一帮士大夫却很热衷谈论军事,宴会上谈,朝堂上谈,谈来谈去,无非纸上谈兵,大多都是没有实战经验的空谈而已。”

“说白了,只是茶余饭后找一点乐子,互相吹牛逼用的。”

“毕竟国家边患此起彼伏,谈一谈军事比较应景,至于结果,大宋直接花钱买平安,这谈论有什么用?”

朱棣:“这很大宋。”

赵匡胤满脸悲愤,“天啊,都最后一个盘点了,还不放过朕?”

在这种风气和个人爱好的影响下,按照原轨迹,张载长大后要么变成一个武人,要么变成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士大夫。

“显然,两种都不适合张载。”

“但幸运的是,在张载21岁那年,他遇上了一个改变他一生的人物,大宋,范仲淹!”

1040年,爆发了一场战役,史称三川口之战,北宋败于西夏。

这就不得不说司马光的神奇操作,这就是他所提倡的西夏感恩,应当国土割给西夏,两国便能和平。

“司马光大人,打脸来得快不快?”

这一刻,投影前面的司马光脸色羞得通红。

高阳继续道。

这一次,52岁的范仲淹被紧急任命为陕西经酪安抚副使,说起范仲淹,也绝对是大宋的一个牛人,范仲淹在大宋无论人品还是能力都是宋代第一流的人物。

这种风流人物,自然在全国各地都有着诸多的小迷弟,张载赫然是其中一个。

恰好,范仲淹此次要来的地方便是陕西延州,而横渠镇恰好便在陕西。

彼时还算年轻的张载听说范仲淹来陕西了,立马带着他写的《边议九条》奔赴延州。

他要见他的偶像,范仲淹。

在延州这个地方,范仲淹应该和张载见过面,且还进行过一次深入的对谈。

曹操:“???是怎么个深入?”

张飞:“人家是正常的说话,交流!”

曹操:“怎么交,怎么流?”

万朝众人:“……”

不过这次交谈,并没有详细的记载,我们只知道,年长张载30来岁的范仲淹最后语重心长地对小张说:

「儒家自有名教,何事于兵?」

这句话老范的意思说的很委婉,大致意思就是你作为一个读书人,而且是读书读的很好的读书人,应该着力重振儒学,而不要想着从军博取功名。

从当下局势进行分析,这句话其实还有两层隐藏意思没有说,第一,年轻人,现在已经过了建立军功的时代了,从武不行了,而我大宋目前没有让武将提升的仕途,还是士大夫的吃香。

再者就是,你提的建议都有些过时了,相比于从军,你还是从文比较好,文学才是你的天地。

只是老范没有明说。

只是张载却是心里明白的。

范仲淹的确是为了他好。

而在这场对话之后,范仲淹送了张载一本《中庸》,勉励他说,要下苦功夫。

也就在范仲淹的劝告下,张载这才避免了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收拾行囊,跟范仲淹告辞,转身回到了横渠的家中,就在那小小的房间内,潜心苦读范仲淹送他的《中庸》,苦读儒家经典。

两年后,范仲淹在庆州修完新城,作为彼时大宋的一大名人,他见过了诸多惊才绝艳的人,但在这里,他惦念张载这个年轻人,彼时的张载还未崭露头角,不得不说,范仲淹的眼光是真的好。

于是,他一发请柬,遂请张载到庆州相见。

张载看到偶像写信邀请,这自然要去,不仅要去,彼时苦读两年之久的张载还在范仲淹的邀请下写了《庆州大顺城记》。

见到张载笔墨,范仲淹高兴的自掏腰包,说是要买下这副墨宝,于是给了张载一笔钱。

远超于张载所作的《庆州大顺城记》的钱。

苏轼看到这感叹道,“只怕这是救济张载让他继续好好读书的钱吧!”

“范老品行的确没的说。”

朱棣也是感叹道,“大宋整体来说的确软蛋,朝堂之上的士大夫的确气人,但不得不否认大宋有些文人品行的确没的说。”

这话顿时让一众人点赞。

高阳声音也响起。

“的确如此,买下这笔墨宝,其实就是范仲淹对当时贫寒交加的张载的变相救济,只是换了一种方式,不至于让张载难堪。”

“这点,张载自然也是知道的,但当时,他的确需要这笔钱,于是拿下了这笔钱,除了少量用在了读书和生活。”

“其余的钱都让张载给存了起来,在十年后,张载弟弟张戬进京考进士,用的是这笔钱,又过了五年,张载本人进京考进士,也是用的范仲淹给的这笔钱!

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所以在600年后,明末大儒黄宗義在《宋元学案》中说,范仲淹【一生粹然无疵,而导横渠(张载)以入圣人之室,尤为有功】

也的确,如果没有范仲淹,哪来后面张载的入圣?

哪来这横渠四句?!

张载确实幸运,遇到了大宋号称千古完人的范仲淹,不仅改变了自己终生的命运,还在经济上获得巨额的救助。

而这也让儒学得到了飞快的发展。

儒学是幸运的,他在大宋遇到了范仲淹。

如果说华夏文坛最大的伯乐是欧阳修,那当时华夏思想界最大的伯乐就是范仲淹。

在大宋这一时期的儒学复兴运动中,范仲淹不仅发掘并帮助了张载,还直接指导和关怀过宋初三先生中的胡瑗和孙复,以及理学开山宗师之一的周敦颐!

范仲淹在思想界,堪称儒学的恩人,而且眼光真是毒辣,他所帮助或指导的后辈无一例外成为了当时大宋的风云人物!

而且他善于发现人才、爱护人才,他还是千年难得一见的坦荡君子,举世罕见,难怪被世人说范仲淹一生没有一点儿瑕疵。

难怪,有一句范老千古!

在当时大宋的大儒看来,张载并不是天才。

甚至在他们的眼中,张载比之太多人都有所不及。

但在后世那片璀璨的星空中,张载最终却成为了照亮千年的那颗星,这其中一大半的功劳都源于他的勤学苦读。

他没有特别高的天赋,他是苦读出来的成就。

正如范仲淹当年叮嘱他要下苦功夫一样,他真的很努力苦读。

张载曾自己给自己写了一副对联,“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

他将这句话贴在书房两侧,时刻激励自己,每每厌倦的时候,便会看一遍这对联。

他是苦读熬出来的一代宗师,但在当时,苦读,笨鸟先飞这种理念是不被认可的,当时张载因为苦读,还遭到了二程的嘲笑。

所谓的二程也是思想家,大宋著名的程家两兄弟,程颢、程颐。

张载比程颢、程颐兄弟年长十二三岁,按照亲戚关系上来说,张载是他们的表叔。

但纵然是他们的表叔,但即便是晚辈对长辈,二程依旧批评张载有“苦心极力”之象。

他们批评张载读书太用力了,堪称艰苦卓绝,跟其他理学家那种优雅的读书方式不一样。

他们推崇这种悠闲的读书方式。

而看不起张载这种苦读。

作为思想家,怎么会苦读。

嘉祐二年,也就是张载拿着范仲淹给他的那笔钱,参加科举。

这一次,张载高中,他考中了!

他登上了那传说中的“千年科举龙虎榜”。

这一起上榜高中进士的人,除了张载,还有苏轼兄弟、曾巩兄弟、章惇、程颢。

这一个个进士如雷贯耳,人中龙凤。

这一年,因为高中进士的人都太厉害,也被称为千年进士龙虎榜。

高中进士这一年,张载38岁,在一众上榜的牛人中属于超大龄考生,仅比经历更苦的曾巩小一岁。

但高中进士也意味着苦读出身的张载,总算熬出了头。

在这次考试后,在当时宰相文彦博的支持下,张载在开封相国寺坐虎皮椅子,开坛讲易经,名动京城。

他走了截然不同的一条路。

成圣,讲道,发展自己的理学。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他第一次见到了他的两个表侄一一程颢、程颐兄弟。

经过一番秉烛夜谈,第二天,张载对敬佩他的学子说:易学之道,吾不如二程,汝辈可师之。

此言一出,二程声名大振。

张载的品质,由此可见一斑。

在对比二程对前辈的评价,可见一斑。

熟高熟低,一眼便出。

只是二程自己不觉得,但在后世,评价已然极端化。

这一刻,二程闭上了眼睛,满脸羞愧。

1068年,登基不久的皇帝宋神宗召见王安石,询问治国之道。

一场变法即将拉开序幕。

王安石直接说,唐太宗这种级别的帝王就不要学了,咱要干就直接对标尧舜。

“每事当以尧舜为法”

李二:“???”

这小子很狂啊!

第二年,1069年,御史中丞吕公著向宋神宗推荐了张载,推荐理由是张载「学有本源」,“四方之学者皆宗之。”

这标志一件事,对于张载的大事,也就是从此刻起,在张载从38到50岁这段时间,他已在大宋思想界奠定了自己举足轻重的地位。

根据程颐的说法,张载所居之乡,学者不远千里而至,愿识其面,闻其言,以为楷模。

这就是彼时的张载,这便是张载对年轻学子的影响。

从这一刻起,张载逐渐的像之前的范仲淹一般了,他也有崇拜自己的小迷弟。

而且是来自全国各地。

如果从时间上来算,从接受范仲淹的劝告算起,至此时,张载历经了整整30年的苦读,张载终于开山立派。

他创立的门派,后来被称为关学,与周敦颐的濂学、二程的洛学、朱熹的闽学,一起并称为,濂洛关闽。

这理学乃是宋代理学四大主流之一。

宋神宗听说国家还有这号人物,赶紧召见,他如问王安石一样,宋神宗也问了张载治国之道。

张载的回答也是变法强国。

只是不同于王安石的治国,那么激烈,张载的方法是十分温和的方法。

宋神宗采纳了王安石的治国之道,而这也意味着,张载在官场上的不被重用。

王安石在得知政见不同后,也没有强行改变张载的意见。

张载也识趣的重新回到了家乡,他回到了横渠镇,开始在这讲学。

他要将自己的理念,自己的观点传达到天下各地。

画面中。

张载眸光不变,他端坐在椅子上,面前是无数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学子,他们坐在张载的下面。

青天白日,就在这横渠镇。

张载开始了属于自己的讲学,他也有了一个更宏大的理想。

他面向投影,声音在此刻响彻在万朝之中。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偌大的声音带着张载的理念,带着属于华夏所有人共同的最高追求响彻万朝。

这一刻,画面结束。

高阳声音响起。

[盘万朝十大霸气之话!]

[第一名,北宋,张载,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上榜理由:“华夏人的最高精神追求,太多后世之人听到这句话有了新的追求,太多伟人践行了这横渠四句,纵观华夏上下几千年,此句当为第一!”]

[即将发放万朝十大霸气之话奖励!]

[本次奖励,因奖励庞大,请各朝上榜之人,上榜之王朝做好准备,也请匈奴单于,西方诸国做好准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