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其他 > 文明破晓 > 第564章 大萧条(四)

文明破晓 第564章 大萧条(四)

作者:绯红之月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3-07-26 16:14:47 来源:2mcnn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基辅的铁路工人医院内,伊贾斯拉夫共青团区委书记尼古拉·柯察金同志坐在病房中的椅子上。在红军第一骑兵师中经历过战场上的生死考验,虽然尼古拉·柯察金同志已经做好了双目失明的心理准备,但是在护士开始拆掉头部绷带的时候,尼古拉同志还是忍不住握紧了拳头,只觉得此时内心的紧张堪比即将纵马冲向白匪军前的那一刻。

绷带解开了,覆盖在双眼上的纱布被取下,耳边传来医生的声音,“尼古拉同志,请睁开眼睛。慢一些。”

尼古拉同志按捺住心情,鼓起勇气慢慢睁开眼睛。眼前一片模糊,只觉得明亮的光让他两眼有些刺痛,不自觉闭上了眼睛。

耳边又传来医生欣喜的声音,“尼古拉同志,您的眼睛恢复得很好。”

“可我什么都看不清。”尼古拉·柯察金问道。

“您的眼睛太久没接触光线,现在还不适应。过一阵就会好起来。”医生高兴地解释道。

果然如大夫所说,几分钟后,尼古拉发现自己的视线已经逐渐清晰起来。已经能看清楚医生,护士,以及病房里第一骑兵师的战友们。

下午时分尼古拉就准备出院,但是医生要求他在医院再观察两天。尼古拉知道拿不到医院的出院证明,自己跑出去也没用。尼古拉·柯察金就坚决要求把自己从重病病房转移到普通病房去。

首发&:塔>-读小说

看到尼古拉·柯察金身为共青团区委书记,还要自己搬东西,战友们一边让他们的勤务兵帮着尼古拉搬东西,一边忍不住感叹道:“尼古拉,你还是没变。”

尼古拉虽然对老战友充满了感情,却不喜欢他们现在这种做派。当即答道:“难道我们连一点入院的行李都搬不动了?”

骑兵第一师的大多数战友虽然很敬重尼古拉,却不愿意亲近他。能够前来这里的老战友都是能受得了尼古拉·柯察金这种脾气的,所以也见怪不怪。好在随身物品不多,片刻就搬完了。阿廖沙上校阻止大家去普通病房,“那里人太多,就在这里说吧。尼古拉,老政委说,你已经被列入考察名单。上级准备从名单中选出基辅各个部门的书记。你当时带领共青团突击队完成了通往木料厂的临时铁路,大家都很认同你。”

这是个好消息,也是几个老战友前来的原因。因为尼古拉·柯察金的激烈性格,他的升迁在老战友中算是慢的。现在柯察金终于能升职,老战友们为柯察金高兴的同时,也觉得上级也越来越有人情味了。

被人提起修临时铁路的往事,尼古拉也很感慨。那真的是无比辛苦的工作,繁重的工作让尼古拉与共青团突击队的同志们都麻木了。上级在工程最辛苦的时候送来的补给品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金属工具、药物、皮靴、毛袜子、围巾、手套、肉罐头、水果罐头、方便面、红茶。那一批补给品上的商标主商标上写的都是汉字,尼古拉当时并不认识汉字,除了图片标志外,他都看不懂。只有明显是后期贴上的纸条才印刷了简单的俄语,表明这些商品是什么。

有了这批补给品,尼古拉率领的青年团突击队之后并没有出现伤病减员,施工速度也大大增加。那些基辅的工程师们认为完全没办法完成的临时铁路,就在严寒将冻死人之前完成,让基辅市民得到了充足的木柴供应。

从那之后,苏联的后勤供应越来越准时,数量充足,种类也日渐丰富。唯一令尼古拉·柯察金不满的是,这些补给品中中国商品的比例越来越大。虽然商标已经换成了俄文的,但是从样式与使用感觉上,完全可以分辨出中国商品与苏联商品的不同。

这让尼古拉·柯察金感觉很不好。中国虽然是苏联的友好国家,这些中国日用品的确提高了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但尼古拉·柯察金期望每一个苏联工农都能用上苏联产的商品,生产出满足苏联人民所需的商品的苏联,是尼古拉理想中的苏联。如果自己真的能够成为更高级别的干部,尼古拉·柯察金希望能够向中央表达自己的看法。

一个星期后,出院的尼古拉成为了基辅农业委员会的书记。交接的第一件事就是先进行物资与账目的交接,尼古拉·柯察金书记费了好几天时间看完了基本资料。就前往计划委员会,向计划委员会书记提出自己的问题,“请问书记同志,关于这些产量奖励,真的已经到位了么?”

尼古拉·柯察金在农业委员会上问了这个问题,同志们表示只是接到了文件,物资还没到位。作为农业委员会书记,尼古拉当然要来问清楚。

首发&:塔>-读小说

计划委员会的书记满脸都是轻松的欢乐,听完问题,爽快地答道:“哦。亲爱的尼古拉同志,您来的正好。物资已经运到了。按照计划,您的那部分在这几天就会送去。既然尼古拉同志来了,现在就可以先帮您办手续。”

尼古拉·柯察金很想知道这是真的么?但是计划委员会的书记却问起了几位苏联声名赫赫的红军指挥官的事情,这让尼古拉感觉非常厌烦。他从军的时候加入了红军第一骑兵师,之后第一骑兵师扩编为骑兵第一集团军。虽然部队现在已经解散,但是作为斯大林总书记拉起的部队,官兵们大部分都成为了军官与干部。

那些尼古拉·柯察金的老上级们已经是威名赫赫的红军高级指挥官,而大部分与尼古拉·柯察金刚认识的干部,往往都会询问起这些大人物。

如果是平日,尼古拉只怕早就给这些钻营之徒甩脸色了,不过这次不一样,尼古拉打断了这位计划委员会书记的话,问道:“请问我们可以什么时候可以把这些物资拉走,革命工作需要这些物资。”

计划委员会的书记愣了愣,随即恍然大悟,“是的,尼古拉书记,您说得没错。革命工作的确需要这些物资!我现在就派人带您去接收物资。”

看着基辅农业委员会书记尼古拉·柯察金急匆匆离开的背影,计划委员会书记心中感叹,不愧是第一骑兵师出来的干部,对于上头的心思的确把握得很准。斯大林总书记重用第一骑兵师的人,其他干部们如果想升迁,还得找门路。第一骑兵师出身的尼古拉·柯察金只用将工作立刻完成,就能得到很高的评价。

想到这种待遇,原本是托洛茨基一派的计划委员会书记不禁生出了些忌妒。

三天后,一支卡车车队离开基辅的仓储地,直奔基辅地区的农村而去。此时已经普降大雪,被雨水泡得松软的泥路已经冻得硬邦邦的。在广袤的原野上,宽大的车轮碾压出深深的痕迹,让马车留下的车轮印记完全看不到了。

经过几乎一整天的行驶,车队在一个合作社休息。虽然是傍晚,合作社里面的成员全都出来围观极少能看懂的车队。大人们听闻车队居然是从基辅一路开到这里,不禁感叹起来。小孩们先是小心翼翼的靠近这些卡车,很快就发现卡车并不危险,随即开始围着卡车玩耍起来。有些调皮捣蛋的或者试图爬上卡车,或者钻到车下去看卡车底盘下是什么模样。

成年人生怕惹了这些城里来的干部们生气,立刻拽下淘气的孩子们,给他们几个巴掌用以教训。尼古拉·柯察金看到孩子们挨揍后哭了,不禁上前阻止了家长们的传统教育手段。还安慰这些小家伙,“不要往车上爬,在旁边看就好。”

家长们很少见到这么和气的干部,很是讶异。有人小心的问道:“这位干部,请问您真的是来送奖励的么?”

尼古拉没想到合作社的群众们已经知道了消息,和气的问道:“老乡,我是新来的农业委员会书记,请问,上一任的书记已经将发放奖励的事情通知过大家么?”

“是啊,这位干部先生,今年7月就已经通知过了。说是秋收后就发……”

“弗拉基米尔,你在说什么!”合作社的干部在群众身后呵斥道。群众听到呵斥,身子不由得一颤,当即闭嘴。

尼古拉眉头一皱,不快的对合作社干部说道:“这位同志,你不要对群众这么野蛮!现在农业委员会进行了人员调整,物资运输也不准时,这可能耽误了时间。你向群众们说明具体情况,群众们一定会理解的!”

在做共青团区书记的时候,尼古拉就经常因为这种亲近群众的态度而与同志们闹得不太愉快。但是此时,合作社的干部立刻说道:“尼古拉·柯察金书记,您批评的对。我以后会注意。”

既然对方这么讲了,尼古拉也没有再追究,而是转向群众们,“老乡们,苏维埃的确有难处,但是苏维埃一直在努力完成工作。所以请老乡们也给苏维埃时间。苏维埃向老乡们承诺的奖励一定会送到。你看,我们不就来了么。”

老乡们一脸的尴尬。面对基辅来的大官,他们当然不敢乱说话。而且这两三年中,虽然各种物资送到的时间的确不准时,至少供销社货架上的商品的确越来越多,去买东西的时候的确买得到。但这只是近两三年的事情,如果说起更早之前,那的确是一言难尽。

就在此时,老乡们听基辅来的大官尼古拉·柯察金说道:“老乡们,我在谷仓墙壁上看到一些图,是合作社画的么?”

老乡们连忙说道:“是的,干部先生,是今年6月就画上了的。您要去看看么?”

本小。说首--发站>点&~为@:塔读小说APP

尼古拉笑道:“我们一起去吧。”只要面对勤劳的群众,尼古拉·柯察金就非常愿意和他们搞好关系。虽然明知道那些画大概画了什么,尼古拉还是想与老乡们一起去看。这样才能让老乡相信苏维埃承诺的事情绝不食言。

此时红彤彤的太阳已经降到地平线边缘,给谷仓墙上的画涂上了一抹金红的色泽。虽然从7月到现在,画经历风吹雨打,已经有一小部分不再清晰,因为墙壁的墙皮脱落,出现些许破损。但是这些小瑕疵在此时看上去暖暖的,反倒有种贴近生活的感觉。

在图案两侧画的是在麦地里努力工作的农民,在图案中央则是一根从谷仓底部开始向上的红色大箭头。每隔一段距离,都写了一个数字,1000、1500、2000、3000,箭头最顶端是15000。在每一个数字旁边都是一幅画,代表了交粮达到相应数字后可以领取的奖励。

这是苏联最新提出的农业生产奖励方案。以往农户交粮,卖粮后可以得到收入,拿着钱就可以到供销社购买商品。为了激励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苏联政府在这样的粮食买卖之外又提出了奖励方案,这种奖励与农户卖粮得到的收入无关,而是与卖粮的数量挂钩。

譬如,卖粮超过1000的,就可以得到皮靴兑换券,拿着兑换券就可以领皮靴。达到1500,就可以得到毛衣兑换券。超过8000,就能得到油料。现阶段,最高级的是15000。一旦卖粮超过15000,就能得到一辆农用三轮。

群众已经看了几个月这幅画,最初的时候也就是看看热闹,对于能否得到奖励并无信心。现在终于有大干部前来,都小心的站在尼古拉·柯察金身边,等着这位大干部开口发话。

尼古拉·柯察金倒是第一次在农村看到这幅画,几个月前,他的视力快速下滑,经医院诊疗,发现如果不能接受好的治疗,很可能失明。于是尼古拉·柯察金被送到了基辅的医院,不久前才康复。

看着这幅宣传画,尼古拉对于伟大领袖斯大林总书记的敬爱之情油然而生。这个出生于农村,1904年出生,11岁当童工,15岁加入红军第一骑兵师,今年25岁的年轻干部一直希望人民能够解放,过上好日子。

亲眼看到自己的国家已经能够向努力工作的农民提供这样丰厚的劳动奖励,只觉得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是值得的。过了好一阵,当尼古拉同志醒过神来,就见到群众们正紧张的看向自己,便笑道:“老乡,不用担心,奖励品已经带来了。都在车上装着呢。”

当晚,押车的军人与合作社的民兵们在停车场彻夜值守。一大早,晨曦刚染红天际,群众们纷纷出门,看到车队并没有走,才回到自己家。

首发&:塔>-读小说

上午9点,尼古拉·柯察金开始主持起奖励分发工作。最初的计划里,这些奖励是去合作社领。不过尼古拉成为基辅农业委员会书记后,新的命令中,奖励将直接送到基层。在内部的通报中,之前已经开始分发的地区都出了些问题,一些社会主义蛀虫在里头中饱私囊,想将其中一部分奖品据为己有。譬如,尼古拉·柯察金的前任,就是尝试将一批机动三轮车给他的亲信。在纪律委员会同志的尽职工作中查出问题,前任农业委员会书记被绳之以法。

对于这些蛀虫,尼古拉没有丝毫同情。堂堂基辅农业委员会书记竟然做出这样的事情,死不足惜。尼古拉·柯察金坚信,只有彻底清理这些蛀虫,才能让国家更加健康。而让苏联变得更强大的方式,就是苏联的工农业都能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所以看到群众根据自己的产量领取奖励时惊喜的神色,尼古拉心里面暖暖的。

分发完了这些奖励品,群众忍不住围住尼古拉,衷心的感谢道:“尼古拉同志,您真的是上帝派来的人。”

尼古拉·柯察金眉头不禁皱起,群众思想上的落后性刺激到了他。相信上帝是沙皇时代的思想,**国家的人民怎么能相信这些!但是尼古拉却没有发火,对于这些辛勤工作的群众,尼古拉并不生他们的气。所以尼古拉·柯察金大声说道:“老乡们,我不是上帝派来的人。我是苏共中央斯大林总书记派来的人!是苏共中央安排我来负责这项工作。”

听到这话,合作社的干部赶紧振臂高呼,“斯大林总书记万岁!”

群众就在沙俄政府的时候就被人领着喊过‘沙皇万岁’,此时又真正领到了奖励,便跟着合作社干部一起喊道:“斯大林总书记万岁!”

喊完之后,又见到从基辅来分发奖励的大官脸上露出笑容,群众们又跟着高喊了好几遍。此行的队伍中,好几人看到这样的事情,目光都盯着尼古拉·柯察金看了起来。

几天后,当这一支送奖励的车队回到基辅,关于尼古拉·柯察金书记是被斯大林看中的说法开始流传起来。接下来,基辅的苏维埃委员会立刻召开会议,就分发奖励品后要怎么做进行了讨论。最终拿出了一个方案,奖励以后集中分发,群众领到奖励后三次高呼‘斯大林总书记万岁’。并且将这个方案给基辅地区发下去。

到了1930年9日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中的乌克兰共和国就将更完善的方案发了下去。很快,消息就送到了莫斯科,斯大林同志看了看报告,忍不住冷笑一声,却没说什么。

旁边的基洛夫委员不知道斯大林同志到底是什么想法,也没多说什么。但是基洛夫委员很清楚,虽然乌克兰那边的确在拍斯大林同志的马屁,但是这样的仪式并非没有意义。对于现在的苏联来说,形成更加强有力的中央领导核心非常有必要。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APP,&~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小说APP。

所以会后,基洛夫委员就去见了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主席兼重工业委员会主席格里戈利·康斯坦丁诺维奇·奥尔忠尼启则委员。这次基洛夫拎出了一瓶樱桃烧酒,而格里戈利委员的嘴角已经微微上扬。

当基洛夫又拿出一大包牛肉干,格里戈利委员笑道:“基洛夫委员,您太客气了。”说着,他已经站起身从桌子最

基洛夫很喜欢这种高酒精度的果酒,喝了两杯才说道:“格里戈利委员,重工业部的规划正在按照计划推进,有没有继续提高产能的空间。”

格里戈利当即摇头,“经济委员会已经进行了大量推算,能够完成计划已经让工作极为紧张,真的没有能力做到更多。”

基洛夫觉得格里戈利大概是不愿意给重工业各部门施加更大压力,现在苏联各部门的确更忙碌,但是承受的压力与几年前相比其实降低了很多。如果一定要再压一压,也不是不行。

不过基洛夫也明白,现在的苏联与以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轻工业品的供应量大大提升,人民的生活关注开始从日常生活变成了整个衣食住行。当下工人们最在意的已经不是每年得到多少衣服,以及日用品,很多矛盾已经围绕着国营企业分配的住房展开。

两人边谈边喝,就说起了即将开始推行的‘斯大林楼’的事情。苏共中央注意到了群众需求的变化,通过对中国的考察,建设人民委员会拿出了一整套的钢筋混凝土的框架住宅设计图。中国使用这样的建筑方式,大量兴建建筑,为快速增加的城市人口提供了住房。苏联建设人民委员会认为这种模式也适合苏联,而且有说法,这种房子准备有个非正规称呼,叫‘斯大林楼’。这个称呼与乌克兰那边的做法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基洛夫希望的是重工业能够增加产量,这样就有更多产品与资源用在发展轻工业方面。毕竟,现在苏联提供的轻工业品中近半从中国进口,如果继续增加给人民的轻工业品,这个比例还会继续增加。

而格里戈利除了是重工业人民委员会委员,还是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主席。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主席相当于中国的‘国资委’。所以格里戈利率直的表示,“基洛夫委员,我们没有办法。我们已经尽力了,但是真的做不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