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历史 > 红楼从辽东开始 > 第八十七章 巡海

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八十七章 巡海

作者:键盘战斗家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2-07-18 14:26:31 来源:言情小说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这三百张空札,不但对谢友成有极大的帮助,方便他在外联络他人,有了空白文札可以当场任命,而不是空口白牙。

而且对唐清安自己,也是同样效果极大。

这三百张空白文札,可以让他在金州的威望无与伦比, 彻底甩开赵缑用。

唐副总要在金州整理营兵,清理地方,已经让金州上下皆有谣传。

不过唐清安按住不发,而是带领官员开始出海,从复州卫熊岳驿外的海岛,兔耳岛开始,巡视各岛屯田事宜。

海岛地利特殊,时常有海水倒灌,有的岛又多山地, 所以屯田面积,以及收成之数必定会受到影响。

整个兔耳道,开发田亩不足一千亩,一年也才收约两千石,去壳留米估计有一千六百石左右。

两日一顿干饭,一年只能养活八百人。

一行人坐船到了长生岛才好一些,加上周边四岛,合计有田两万七千亩,每年可收蜀黍米三万七千八百石。

还有其余诸岛,赶在播种前,合计开发田亩八千亩。

本来计划的是四万亩, 实则是缺少耕牛和农具,总共只开发了三万六千亩。

南方水田水稻产量高,而且可以一年两季,少数地区还能一年三季, 一亩田就足以供养一丁。

而北方却不行, 这三万六千亩, 全部种上蜀黍,其余棉桑,油菜籽皆不种,由内地供养,也才能养活两万几千人。

如果全部饿着肚子,每天数米下锅,顿顿稀饭,则可以养活三万余人。

按照原来的史料,毛文龙在皮岛,大小长山岛,石城岛等大小海岛,开垦田亩,一年平均获得杂粮十一万石。

这些岛主要都在黄海上,不同于唐清安,他目前主要开发的海岛都是辽东湾的岛屿。

金州的船队已经出了辽东湾,在黄海上收复了大小长山岛,石城岛,山岛等。

但是已经错过了种植的季节,虽然也在大规模开垦, 却只能种些经济作物, 以弥补百姓所需要的的油水。

根据船队的探测,结合历史,这些地方同样能开发出七八万亩田,也就是说明年,辽东湾和黄海各海岛,可得合计超过十万亩田。

这些海岛上所产出,一年可以养活八万余人。

唐清安一边在各海岛任命官员,一边统计各岛的数据。

虽然知道东江镇的百姓过的很凄惨,但是他实在想不出,毛文龙是怎么凭着海岛所产,养活的七八十万,最高百余万的辽民。

自己且有金州之肥,辽东湾各岛,哪怕顿顿稀饭,也养不活这许多人。

最终,唐清安所乘坐的船队,停靠在了海洋岛,这里离大陆最近也有两百余里,岛上人迹皆无。

在后世,此岛有人口五千人,耕地面积只有两百余亩,但是林地面积却有两万余亩。

此处到处都是山,平地极少,虽然水资源丰富,却很难开垦出田,想要修梯田,非短时间内可办成。

而唐清安之所以仍然要到此地,实在是看中了此处的一个极大优势。

后世此地只水产品产量就有七万余吨,因为此地海洋鱼类资源颇为丰富。

冯胜之和顾应时等官员,随船一路来,海平面上鱼跃而起的鱼群,真是数之不尽。

而且丝毫不知躲避人类,靠在船舷上,弯腰伸下长杆子网兜,就能捞上来满满一兜的鱼。

土地不足用,唐清安把目光放在了海上。

海上能提供的物资,远远比地上要强,比米类要强的是,能提供丰富的高蛋白。

大明和大周两朝几百年的海禁,让海洋上的鱼类,如今是用之不竭。

“从大小长山岛,到此处一路来,白夜气候变化不大,且暴风暴雨季节极短且稳定。”

冯胜之在岛滩上随手抄起一个贝壳,撬开壳子掏出里面的白肉,直接塞入嘴里,只觉得一股肉香扑鼻。

其余人见状,纷纷学他的模样,海滩上的贝类遍地都是,丝毫没有见少。

“将军想要鼓励百姓出海捕鱼,这个办法真是极好,只要算清楚暴风季节,渔民出海就很难遇到风险。”

唐清安笑而不语。

这就是后世带来的便利,这个时代,船业不兴,像那南方多处地方,出海讨活则九死一生。

而这一带却不同,风平浪静,昼夜温差小,气候宜人,岛屿皆是水深港阔的天然不冻港。

地利位置优越,哪怕在后世都是主要的出产鱼类的产地。

禁渔期两三百年。

根本不用去寻找鱼群,探索渔汛,船只随便开,轻易就碰到鱼群,而且种类繁多,随意挑选。

“人不能光吃米,我收到内地的消息,两广,四川,陕西各处都有流寇,可见缺粮之害。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朝廷的供给终归力有未逮,我们必须自产自救,就算我是杞人忧天,也能为朝廷减轻些许负担。”

武将很重要,文官一样重要。

打仗打的就是后勤,打的就是粮食。

所以从金州光复以来,唐清安开始设立各卫佥事,专责屯粮,管仓诸事。

冯胜之和顾应时不用说,在其他读书人都跑往内地的时候,两人留下来帮他,虽然只是举人的身份,经过唐清安大力推举。

两人一个为金州兵备道佥事,一个为旅顺兵备道佥事,从原来的七品管仓大使文官,一跃三级成为从五品文官。

这放在关内,或者太平时节,那是绝无可能之事。

举人的身份就把他们限制死了。

在大周立国之初,举人的身份还有可能获得高级职位,但是如今,举人大多就是六七品的上限了。

其余人或分巡道,或管糧通判六品,課稅司大使七品都有所获。

如此这般下来,金州文官皆以唐清安所尊。

除了辽东原来就不同于内地,而且金州又更为特殊,像原来的辽东,文官也都只是挂靠山东布政司,按察司等。

如今金州虽然也是挂靠山东,但是一则金州孤悬海外,处在敌人境内,二则唐清安对众人有救命之恩,提携之恩。

加上众人级别且低,除了冯胜之和顾应时两人稍微高一些,但是皆要顺应金州军事。

虽然唐清安还没有建镇,却已经有了初步的獠牙。

“将军未雨绸缪,目光之长远,的确是我等需要多加学习,只不过虽然各岛木料不缺,但是却没有船匠,难为无米之炊也。”

唐清安笑着道。

“我已经和山东方面协商好,会征调内地的船工大匠来金州,这些时日,你们把民匠都组织起来,等船工大匠到来,就立刻开始撑起船厂。

又不是修建沙船,渔船嘛,总是要简单容易些,要人给人,要物给物,一定要尽快造出渔船。

这件事,就交给李通判去办了。”

官员中,李成贤听到叫到自己的名字,连忙站了出来,笑着道,“将军委以重任,我一定不负重托。”

而且不满足于此,又笑着说道。

“虽然渔船还没有,我可以先让百姓们制造渔网等物,出来一条船,就可以使用。

而且我有个请求,要麻烦将军出面。”

“请说。”

“将军船队中,有几十艘渔船,请调派给我,一则用来组织百姓学习一番,二则可惜熟悉各地海迅,如此这般万事俱备,就只欠东风了。”

唐清安如今有近三百艘船,其中十二丈大沙船五十艘,十丈沙船一百二十艘,八丈沙船八十艘。

还有几十艘渔船混用,如今却是跟不上形势。

渔船的功用,可以用八丈沙船代替,而沙船的功用,却不是渔船能弥补。

而且航速也跟不上沙船,的确要淘汰出来。

“是我思虑不周,李通判倒是提醒了我,渔船有三十八艘,那就全部拨给你调用。”

“如此这般,我再从百姓中,挑选些会水的壮丁,愿意出海做渔民的,先组织给几千人出来。”

“出海捕鱼,虽然有些风险,不过总比在金州饿肚子强,还能养活些家人,倒是不难。”

顾应时很快就替李成贤算计了一番,李成贤闻言,笑而不语。

冯胜之瞅了眼顾应时,觉得此人有些小心眼,损人不利已,凭白消减别人的功劳。

不过两人到底是一路走到今日,感情却不同寻常,回去得好好提醒他,无缘无故得罪人,何苦来哉。

“虽说如此,但是把几千人组织起来,又是新事物,也不是轻而易举,李通判有才能,我相信他一定能办好。”

得到唐清安的认可,李成贤这才压住了内心的不快,一脸欣喜的保证。

天气已经开始变暖,而海风阵阵吹来,让人们神清气爽,唐清安一样如此。

虽然困难重重,但是却到底走上了正轨。

土地加海洋。

如果一切顺利,真正的养活百万人才算是有了保障。

顿顿吃粥喝稀,就算养活了百万人,又能拉出多少人来打仗。

只有人人吃饱饭,充分获得营养,有百万人口的基数,唐清安有信心练出四五万人的精兵。

再加上民兵,杂兵几万人,十余万人在辽左,和那蛮族一争长短,看看到底是谁主沉浮。

“回吧。”

唐清安大手一挥,结束了一个月来的海上行程。

刚到金州,唐清安找到了陈德言。

“三弟,这趟就拜托你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