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科幻 > 星火2003 > 第二百五十二章 金属氢电池起步,正是迈向未来

星火2003 第二百五十二章 金属氢电池起步,正是迈向未来

作者:九月酱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3-04-20 16:00:02 来源:言情小说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第259章 金属氢电池起步,正是迈向未来 在休斯顿看来,华夏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战略轰炸机的飞控问题,但实际上,哪怕不考虑陈念最新提出的等离子装置,H-20的飞控系统也已经达到了完全可用的标准。

毕竟,在经过二十几年的进化发展之后,B-2原本复杂无比的飞控系统,也因为电子技术、智能技术的发展而变得相对简单了。

系统所提供的技术,都是成熟的、稳定的,相比起B-2的技术,还要实用许多。

现在,有了等离子装置的加持,H-20的机动性势必要再往上走一个台阶。

甚至有可能,它将成为图-160之后,机动性最强的战略轰炸机. 603所,唐长红的办公室里。

陈念一边翻动资料,一边解释着自己的等离子体设计。

“等离子装置、或者叫等离子射流激励器,它的本质原理是通过火花放电产生高能射流,从装置上方喷出,从而改善大角度机动下的前缘分离流。”

“在这个过程中,放电频率和强度是影响飞控最主要的因素。”

“所以,我们制造这类装置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要确定电极材料、确定电源功率。”

“按照我的设计,等离子体装置要使用非对称式布局,绝缘介质为用聚酰亚胺薄膜,放电电极用铜箔,预埋电极宽度为5mm,,预埋电极后缘和暴露电器的前缘相接。”

“电源的话,要使用微秒脉冲电源,半脉冲宽度设置在25微秒,脉冲峰值功率要达到4.5MW以上。”

“测力装置的话,可以用杆式六分量天平,响应频率要大于80Hz”

听着陈念的话,唐长红一边记录,一边连连点头。

在最初看到陈念的设计时,他还以为对方只是会提供一个方向性的指导,最多就是把原理说明白、把关键点搞清楚,就像他之前提供H-20的基本技术指导一样。

但没想到,这一次他提供的,居然是完整到了参数级别的技术! 终于,自己也能享受一次传说中的保姆级服务了。

要知道,之前歼二十二制造的过程中,他就听雷刚那边说起了很多次有关陈念的传说。

他一直都惊叹于这么一个“个体”,怎么能完成数百乃至上千人花费数年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也一直都想有机会能见识见识。

而现在,自己总算是体会到了。

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等离子体射流激励装置。

但装置虽然小,却丝毫不影响自己的“用户体验”。

而这种体验,实在是太爽了 自己甚至都不需要去思考,所有的东西就那么摆在了面前。

唯一要做的,就是按照文档和参数的指引,去把东西造出来。

这点小事,难道自己还做不好吗?

—— 当然,在这个过程里,唐长红也不是完全没有疑问。

关于放电频率的问题,他就反复跟陈念确认了多次。

但无论自己的问题多么刁钻、多么细节,陈念都能毫不犹豫地回答上来,还附送一部分原理解析。

“.所以综合来讲,放电频率小于70Hz,大攻角时施加激励后全机升力系数随放电频率的增加而增大,放电频率大于70Hz,全机升力系数随放电频率的增加而减小,放电频率70Hz时飞行器升力系数增幅最大.”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需要建立一套额外的控制系统,与飞控传感装置结合,从而实现对等离子体装置的控制.”

陈念终于讲完了等离子体装置的全部内容,而对面的唐长红脸上,则已经写满了心悦诚服的神色。

“太牛了!”

他由衷地说道。

“陈工,你这技术和知识储备量,真的可以称得上是前无古人了。”

“我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那么久,还从来没有遇到你这么夸张的人.”

听到他的话,陈念腼腆地笑了笑,随后回答道:

“我这其实不算什么,你们能空手把H-20造出来,才是真的厉害。”

“毕竟,这么大、这么复杂的一架飞机,从零到1的过程是最难的”

“那真没什么难的!”

唐长红赶紧摆手。

笑话,伱都把关键的技术搞定了,还说什么我们的工作最难,那不是寒碜我们吗?

“其实也就是一些实务的工作罢了,换谁来做都一样。”

“最大的贡献还是你这边,陈工”

“还是别叫陈工了,就叫小陈好了。”

陈念打断道。

他实在是有些不习惯唐长红对自己的称呼,毕竟,在自己的心里,唐长红始终都还是那个“鲲鹏之父”。

抛去系统的加成,像唐长红一样的这一代人,始终都是自己心里不容质疑的高山。

“.小陈就算了,我跟老杨一样,叫小念吧。”

唐长红哈哈一笑,继续说道:

“小念,你这次专门过来,是打算待多久?后续的工作,你是要全程介入了吗?”

陈念点点头,回答道: “是的。”

“从今天开始,一直到H-20试飞成功,我就一直呆在603了。”

“当然,不是因为你们做的不好哈,是因为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我们必须保证H-20尽快完成试飞、形成战斗力。”

“所以,我想通过自己介入,去帮你们排除掉一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明白。”

唐长红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思索片刻之后,开口道:

“进展到这个环节,也确实是到了风险和问题高发的时期了。”

“飞控这块,有了等离子射流装置之后,整个系统的鲁棒性会有大幅提升,后续基本不会再有什么问题了。”

“我们能想到的,主要可能就是舱内结构的问题了。”

“至于雷达和电子那块,可能你还是要去跟14所那边看看,我们是打算给H-20上数字阵列雷达的,据说他们在性能上做了优化。”

“然后最后的、也是最难的,变循环发动机,606所那边进展很快,估计问题也不会太大——他们毕竟有经验嘛。”

唐长红的话说完,陈念微微沉吟了几秒,随后问道:

“隐身涂层呢?这块没什么问题吗?”

“材研所那边反馈是没问题——之前歼二十二上不是用了少量石墨烯材料吗?现在基本实现量产了,会用在H-20上。”

“那就没问题了。”

陈念长舒了一口气。

如果唐长红所说的情况没有水分,那后续,H-20项目的进展,就真的不会有太大的困难了。

自己要做的,就是盯紧流程,避免后续出现不可控的风险. 从唐长红的办公室离开之后,陈念回到了他自己在603所的住处。

在房间里,他再次检查了系统中的源点积累情况。

等离子射流激励装置并没有消耗他多少源点,到现在,他已经积累了27点源点数量。

并且,每日新增的源点数,也维持在了0.35点的基础上。

也就是说,源点日常增长的数量达到下限了。

这都是此前输出的科技实现技术裂变的结果。

另一方面,新型能源材料的学习也已经基本完成,下一步,他即将迎来真正的实操阶段。

距离解决新型能源问题又近了一步啊 陈念再次尝试对之前看好的Amprius锂电池进行解析,而这一次,解析的源点消耗已经降到了16点。

相比两个月之前,源点消耗整整下降了4点。

毫无疑问,这是他这段时间努力学习的奖励。

不过,源点的下降应该也已经接近系统能给出的上限了,想要继续往下打,就要不断深化自己的学习。

但那样的方法是得不偿失的——花费上千个小时的时间去研究,换来源点消耗再下降10点的成果?

那我还不如直接把Amprius锂电池造出来得了。

想到这里,陈念下意识就要开始解析,但突然间,他的脑子里闪过一道灵光。

等等。

如果Amprius锂电池锂电池下降到了16点,那.金属氢电池呢?

这玩意儿一直只存在科幻小说中,哪怕是十几年之后,也没有人能对它是否存在下定论。

不过,现在陈念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确认其实现的可能性。

那就是,用系统去尝试解析。

随着“金属氢电池”这几个字符通过陈念的意识被输入到系统中,系统的反馈也立刻出现。

【金属氢电池:这是一种能量密度极高的电池,同时,它的技术复杂程度也极高】

【解析源点消耗:1192点。】

1192点! 陈念下意识地瞪大了眼睛。

但是,他并非惊讶于金属氢电池所消耗源点数的巨大。

恰恰相反,这个源点消耗,在他看来,似乎有些.太低了! 先不说金属氢电池怎么实现,光是“金属氢”这种材料,就已经足够惊人了。

要知道,金属氢可是被誉为“高压物理的圣杯”的存在!

氢是最轻的元素,每立方米氢气重量只有不到90克,水的密度比它大9000多倍。

但是1立方厘米金属氢却有足足1克重,和氢气密度差着好几个数量级。

要把氢气从气体态变成金属态,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加压。

但实际上,想要把氢气加压到金属态,至少需要500Gpa的压力。

而地核中心的压力才360Gpa。

作为对比,TNT炸药爆炸产生的压力相当于10万个大气压,只有10Gpa多。

所以可想而知,想要制备金属氢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 哪怕它的原理其实并不复杂。

想到这里,陈念恍惚间有了明悟。

也正是因为原理不复杂,所以才导致这玩意儿的解析消耗并不如自己想象的那么高。

估计大量的源点,都还是消耗在了把金属氢变成电池的那一步上。

于是,他重新选择了解析目标,去掉了“电池”两个字。

果然,这一次系统弹出的解析消耗,只有“区区”340个点 还是很多,但相对于1192这个数字来说,又算是小了不少了。

不过,陈念仍然不打算把源点投入到这个所谓的制造工艺上——哪怕自己的源点充足,也不会这么肆无忌惮地挥霍。

原因很简单,这里所提到的“金属氢”,显然只是实验室状态下制造的金属氢。

它的工艺流程并不复杂,在十年之后,也已经先后得到了实现。

真正困难的,是怎么把金属氢带出实验室,实现大规模量产。

至于怎么去实现量产. 那问题就多了。

超高压环境的制造,高强度材料、比如人造钻石的制造、用来容纳准一维氢的碳纳米管. 只有这些问题全部得到解决,金属氢的量产才有可能实现。

—— 或者换一个思路,物理方法不行,就用化学方法来尝试。

但很显然,在陈念穿越回来的那个年代,化学方法根本就没有得到足够的探索,所以他也没有任何头绪。

思索再三,陈念还是决定要把手里的源点花出去。

而他要实现的第一个技术,就是碳纳米管!

这玩意儿可不仅仅具有结构强度高这一个优点。

事实上,它还是现阶段锂电池发展的一个重要优化方向。

碳纳米管是自身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同时由于其脱嵌锂时深度小、行程短,作为负极材料在大倍率充放电时极化作用较小,可以大幅提高电池的大倍率充放电性能 另外,碳纳米管还可以与其他负极材料复合,利用其独特的中空结构、高导电性及大比表面积等优点作为载体改善其他负极材料的电性能。

也就是说,如果陈念给出成熟的碳纳米管制造方法,则他不仅仅可以为未来金属氢电池的发展打下基础,甚至还能在现在,就大步推进锂电池技术的发展。

一举两得! 想到这里,陈念没有再犹豫。

他查看了系统中碳纳米管解析的源点消耗-——只需要12点。

完全可以称得上物美价廉了。

“开始解析!”

他在心里默默念到。

短暂的寂静之后,温和的数据流开始进入他的大脑。

花费了整整两个小时,他已经完全掌握了碳纳米管相关的全部技术原理。

陈念的嘴角流露出一抹微笑。

在此之前,他所解析的所有技术,都是自己那个世界已经出现的成熟技术。

而现在,对碳纳米管的解析,则是让他的技术解析边界跨过了“近未来”的那条边界。

从今天开始,整个华夏的技术,就要正式走向未来了。

想到这里,他长长舒了一口气。

没有人能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哪怕是这个世界的霸主,也不行。

非洲的事情必须快速了结,只有这样,我们的技术,才能真正具备野蛮生长的土壤.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