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玄幻 > 三国:我的计谋模拟器 > 第122章 大珠小珠落玉盘

三国:我的计谋模拟器 第122章 大珠小珠落玉盘

作者:宸庭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4-03-05 15:55:05 来源:言情小说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既然如此,你随我来吧。”

蔡昭姬的声音依然是没有多少起伏,唯有离去的脚步似乎快了不少。

李基见状,则是连忙地跟了上去。

而蔡昭姬带着李基离开了偏院后,辗转间到了一处凉亭之中,且凉亭之中还摆放着不少竹简、刻刀、笔墨之类的东西。

李基略微判断了一下,这或许是蔡昭姬平时待着修书之处。

竹简与纸张不同,即便竹简发生了损坏,往往也只需要更换损坏的那部分竹条即可。

“请坐。”

蔡昭姬示意李基坐下,然后才亲自地简单收拾了一下凉亭之中略有些凌乱的物件。

蔡邕隐居于吴地之后,时常都是依靠于泰山羊氏的接济维持平日开销,因此即便如今蔡邕被刘备安置在了这处府邸之中,府内也唯有一个老仆人。

所以,蔡昭姬对于许多事都是亲力亲为,并没有什么侍女时刻伺候在左右。

而正当李基以为蔡昭姬收拾了一下之后,就准备依自己所需的那般开始默写出相关的水利典籍时。

蔡昭姬那泛着清冷的眸子略微一抬,看了李基一眼看,道。

“子坤先生,平日里也是时常这般盯着别人的吗?”

李基骤然醒悟了过来,连忙挪开视线,侧身一坐,告罪道。“抱歉,昭姬小姐,基平日罕与女性接触,一时忘了分寸。”

“也罢,你且背对我吧。”

蔡昭姬道了一句,看着李基一副正襟危坐的模样转了过去,那清冷的神态却是微微舒了一口气。

对于李基之名,此前蔡昭姬也是有所耳闻。

知其在平定黄巾之中立下莫大功勋,且被卢公称为:当世或无一人可堪敌手,自此彻底扬名天下。

便是那卷席吴郡的匪贼之患,传闻似也是被李基反掌之间彻底平定。

并且,蔡昭姬也在无意间听到过蔡邕与刘玄德的交谈,知晓李基正在规划吴郡水利,因此需要大量水利典籍以做参考。

此前,蔡邕借予刘玄德转交给李基的那一批水利典籍,便是蔡昭姬亲自挑选出来的。

而如今,蔡昭姬虽然有些疑惑于李基为何还需要更多与水利相关的典籍内容,但蔡昭姬也没有寻根问底的意思。

更何况知李基此举是为国为民,且双方已定下婚约……

想到这里,蔡昭姬强压下心中的念头,转而语气平静地问道。“子坤先生对于水利典籍的内容,是需要哪一时期与哪条江河的记载变化?”

“多多益善。”

李基应了一句,正当以为蔡昭姬会用手来助自己一臂之力时,骤然发现自己似乎猜错了。

蔡昭姬用的是口。

“沔水与江合流,又东过彭蠡泽……东径清溪城南,屈而西南,历山西南流,注栅水,谓之清溪口……”

与平时蔡昭姬说话之时,那似是高岭之花般高冷典雅的语调不同。

在背诵水利典籍之时,蔡昭姬的声音抑扬顿挫,且更加的柔和甜美,这让李基脑海里下意识地想起了一句话——“大珠小珠落玉盘”。

明明是背对着蔡昭姬,但李基似乎下意识地联想到了蔡昭姬那似乎在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地背诵着的可爱模样。

忽然,那柔和甜美的声音一变,似是又变得如雪山般高冷,问道。

“子坤先生,你在听吗?”

“在听。”

李基答道。“劳烦昭姬小姐了。”

李基应了一声,听着身后的背诵声又在响起,不自觉地闭上眼默默地以着享受的姿态倾听了起来。

李基爱看书,本以为看书或许是此世最大的爱好与享受。

不仅是看书能够汲取大量的知识,且与先贤跨越时间与空间进行对话,更重要的是由于“计谋模拟器”的存在,让李基几乎能够在看书的过程中产生到一种自我升级的乐趣。

然而,此刻李基骤然发现似乎听书的乐趣,远在看书之上。

尤其是蔡昭姬所念之书,抑扬顿挫的变化,让原本略显枯燥的文字也额外添上了几分别样的色彩。

那一字一句,不断地飘入到李基的脑海之中。

李基的思维也遵循着蔡昭姬的声音指引,不断地构建着一条条全新的河流三维模型,模拟着其中的种种变化。

等不知何时,那对李基而言有若天籁的声音停下了下来,李基缓缓睁开眼眸,这才发现天色居然已近黄昏。

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坐于亭中一个下午,却是丝毫未觉得时间流逝。

“伱该回去了。”

蔡昭姬开口逐客,似是没有丝毫的感情。

只是李基很清楚自己仅仅是闭目静听,但蔡昭姬却足足地背诵了一个下午的水利典籍,且不说所需耗费的脑力几何,便是喉咙也必然辛苦之极。

李基想了想,连忙起身朝着蔡昭姬行礼道。

“谢过昭姬小姐。”

“小事。”

蔡昭姬的声音略有些低地应了一句。

并不是蔡昭姬不想高声,故作羞涩,实在是喉咙不适,若是声音再大一点必显沙哑,这是蔡昭姬不想在李基面前暴露的。

旋即,蔡昭姬又问了一句。“可有帮助?”

李基以着“计谋模拟器”推算一番,发现规划的方案提升到了“56%最大限值”。

这种提升效率比李基提前收集到大量水利典籍,整整看上一天都要快上不少。

更别说假如需要等蔡昭姬先将这些水利典籍默写出来,然后再交由李基阅览,恐怕更是快上十倍不止。

“如若按照今日之进度,或只需五到七天,基便以此为借鉴,彻底完成吴郡最终的水利规划方案了。”

李基有些兴奋地道上一句,看向蔡昭姬的眼神也变得灼热不少。

果然,蔡昭姬有更好的打开方式。

“听书”什么的,果真与单纯的“看书”是不同的享受啊。

须知,在此前的模拟之中,就算李基将蔡昭姬绑到小黑屋里虐待逼迫她默写水利典籍,最终也足足耗费了三个月的时间。

如今的效率,又何止提升十倍?

将作者绑回小黑屋用小皮鞭抽着码字,果然是不行的。

还得是笼络对方,然后直接让对方一字一句地在耳边温声念着来得更舒服更享受。

“对子坤先生有所帮助便好,明日子坤先生可再到此处安坐。”

蔡昭姬微微点头道了一句,然后便径直行礼离去了。

而此处亭子本就离偏院不远,既算不得什么隐秘之处,也不在后院之中,只是相对稍息僻静。

李基自行寻了个路,然后去正厅寻蔡邕道了一声,方才离去。

接下来的一连五日,李基都准时拜访蔡府。

每天与蔡邕商议关于书院问题之余,便是静听蔡昭姬背诵水利典籍。

尽管蔡邕依然没有彻底答应下来,但却几乎与李基将关于书院的种种细节尽数商定完毕。

唯一的问题,则是蔡邕担忧仅凭一己之力,未必能够支撑起书院,因此需待广邀的大儒、名士回信,以确认师资,方敢应承下来。

到了这一步,基本就是时间问题罢了。

甚至李基特意抽了一天时间,与刘备、蔡邕一并出城,在城郊挑选了一处依山傍水之地,开始先行对书院进行建设。

一开始,刘备建议将书院建于吴县城内,如此既方便于保护学子,且学子们在城内采买等闲物件也方便。

只是,随着不断以着吴县为中心招收流民,再加上整个吴郡世家皆已迁至吴县,这让导致吴县不知不觉间大量流入人口,以至于吴县城内渐渐已凸显得拥挤。

因此,只能是将书院选址定于郊外。

至于安全问题,且不说吴郡贼匪几乎为之一空,更重要的是这个时代的士子们可不是什么文弱书生,亦不是那些一味读书的儒生。

士子佩剑,骑射皆精,这是常态。

并且即使这个时代是“独尊儒术”,但在没有完全依据儒学的科举制出现之前,士子们所精的也绝非一门儒术。

当世大儒,除了儒术之外,几乎都有着不少别的专精。

类似于卢植,不仅是大儒,更是军事家、治政名臣;

便是不通军事的蔡邕,除了大儒之外,还是书法家、音乐家,且对于其余诸子百家也各有见解。

因此,倘若书院当真建立起来,招收了大量士子。

即使当真有着三五百蟊贼,恐怕也根本不会是书院的对手。

而蔡邕虽然口头上还没有真正应承下来,但是李基的这位丈人这段时间却几乎跟焕发新生似的,每日都将所有精力都放在与书院有关的种种事宜。

至于李基每日与蔡昭姬在府内的亭中相会,蔡邕在暗自观察了几天后,确认两人皆有以礼相待,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过去了。

这一日李基再度拜访蔡府,发现蔡邕正在亲自手绘书院建筑图。

李基不禁再一次感慨老丈人的多才多艺,不愧是大汉藏书最多之人。

随后,也在蔡邕的询问下发表了一下自己的意见之余,李基就被蔡邕打发了出去。

而李基则是走在府内已经相当熟悉的道路上,略微绕了一下,很快就看到了正安坐在亭中修书的蔡昭姬。

——

PS:大家新年好,今天还会有两章,额外加更一章的说,但是会需要迟一点。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