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都市现言 > 两颗卤蛋,有了系统咱就图这个? > 第141章 研究中国

两颗卤蛋,有了系统咱就图这个? 第141章 研究中国

作者:还是老周 分类:都市现言 更新时间:2024-04-29 13:24:47 来源:2mcnn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恐怖?数量很多吗?”

“在研究中国这个领域里,日本有很多学术上颇有造诣的学者,他们当中,有的人产量的确很高。

这样,在一个相当大的基数上,就会呈现出一种此起彼伏的感觉。如果你到日本的书店去看,每隔一两天,就会有一本关于中国的新书发售。

而且,你到了书店里,也不必费力地找,研究中国,在日本的书店里是一个专门的品类,甚至还要细分出很多子品类。”

“啊?他们……他们倒是挺能编的哈?”

冯老笑了笑,“你可不要拿咱们国内的出版风气,去臆测日本。”冯老指了一下书柜。

“那里,有一本研究咱们中国伤寒论的书,日本人写的,写得非常好,里面为了一味药,对比了几个朝代,不同版本的伤寒论。其中一个版本,应该更为准确,但这个版本,在咱们国内,找不到。”

“那他们日本人怎么会有那个版本?”

“至于为什么,就不得而知了,可能是战争时期偷走的,也可能是从民间收集的,在收集文物这方面,日本一直都在系统性地收购,而早些年,我们的保护意识又没那么强,可能就吃了亏吧。”

“啊?那咱们的好东西,得被他们弄走多少呀?”

冯老叹了口气,“这账要细算,但事儿不能细想。就是这本书,我还买了一本译本,我拿国内其它研究伤寒论的书跟这个对比,可能有些方面要强上一些,但没有一本,能够完胜它。”

“什么?那伤寒论都流传了多少年了,咱们中国人,怎么会研究不过日本人?”

“怎么?一本伤寒论,就让你沉不住气了?”

“我是没什么能力,不然,我也整天研究伤寒论,总得盖过他们呀。”

“从这本书,延展开去,能发现咱们国内的许多问题,每个问题又牵连了更多领域的其它问题,想一针见效,一夜根治,是不可能的。类似的事情见得多了,也就慢慢能想得通了,咱们国土面积大,人口也多,历史悠久,仅仅这三个维度,叠加起来,所产生的问题,就没有一个是容易解决的。而且,解决得不能草率,不能急功近利,否则问题会越来越多。

挑毛病容易,想找个八面玲珑的办法解决掉问题,才是真正的难题。能做到我们如今这个局面,不容易。”

“可是,冯老,既然咱们人口多,那搞学问的也多呀,既然日本有这么多人研究咱们,咱们也弄一大批学者去研究他们,我就不信,咱们会研究不过他们,他们是隔几天出一本书,咱们要是发起狠来,一天得出几十本。”

“哈哈,你说的很对,这就到了另一个话题,为什么要研究。”

“为什么要研究?搞学问呀,出书呀,有名有利呀。”老周说道。

“也对,人生不过,名利二字,那你就说说,咱们的书店里,每天都摆上几十本的新书,全是研究日本的,你会买几本?”

“我?我买那玩意干啥?”

“既然你都不想买,又凭什么说,写书的人会名利双收呢?”

“冯老,这买书是读书人的事儿呀,我几十年都不读书了,不能拿来举例子的。”

“那你就说说,这读书人为什么要买这些书呢?”

“因为……因为……好像升官发财都指望不上这些书呀。”老周答不上来。

“是的,两边的学者,研究的动力不一样,日本那边,政府和民间组织,也会给这些学者拨款资助。”

“类似咱们的研究经费?”

“对,只不过,咱们国家宝贵的研究经费,有其它更重要的用处,能洒到研究日本这个领域的,非常少。关注度少,经费少,所以,学者更少。在这种环境下,要产生高质量的研究着作,就不符合客观规律了。

日本人研究中国的书,翻开每一本看,大多都有些真东西,用俗话来说,都能写到点儿上。

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日本发达的经济,确实支持了一大批学者和准学者的书面研究。

而反观我们研究日本的书,质量我就不评价了,但攒了这么久,也就你看到的那几本而已。”

“哦,冯老,您这么说,我就有点明白了,就是咱们不重视这一块呗?要是重视起来了,也能整挺好,对不?”

“说得对,可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仍然不太愿意,正视这个邻居。”

“正视?这个,还好吧?我们也没歧视他们呀。”

“哦?那当你听到与日本有关的消息时,会有什么感想。我举个例子吧,选举。”

“日本的选举?就是派系选拔代理人吧?以前我记得有一段时间,他们的首相换得特别勤,所以这个我也就记得很清楚。”

“那经济指数低迷呢?”

“日本老年人那么多,都不怎么消费,还有日本就那几家大企业活得好,其它人想创业,门儿都没有,这经济肯定好不起来呀。”

“那忽然人家又说,经济开始腾飞了呢?”

“那……那肯定是美国在背后撑腰呀。”

冯老笑了笑,“你的这些看法,也是大多数人的看法,一代又一代的人,就是在这种思维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冯老,我说的……不对?”

“要是二十年前,我会给你一个对错的判定,但现在不会了。

对与错,没那么容易区分开来的。”

“那我这……说得到底对不对呀?”

“我们的邻居,把咱们家有几根栅栏,家里拴了几条狗,狗身上有几根杂毛都记得一清二楚了。

可我们,却还不知道这们邻居姓什么。

大家还在麻痹自己,认为这个邻居不重要,反正过几天,他就搬走了。”

老周一听,这还是暗示自己说得不对呗。

“不过,今天,小周,你让我好像看到了一位从独特角度研究日本的学者。”

“啊?冯老,您是说我吗?”

“对,就是你。”

“别别,您可别这么说,我怎么能是学者呢,我连本书都不愿意看,拿着就手抽筋。”

冯老笑笑,“不,你今天的思路,就是一个学者应该有的思考角度,屁股坐在中国,就要从中国的利益出发,来考虑问题,别管这方法上不上得了台面,发不发得了论文,能不能去到处讲学。你的思路很清晰,道理也很简单,就是这堆垃圾就是你家的,你不能扔到我家门口来,你没地方扔垃圾,别人也没有地方扔,那最后,怎么办?不能就这么算了,扔出来的垃圾,给我拿回去。为了这个目标,咱们想办法,出主意,遇到困难就解决掉,但目标不能变,就是让他们自己消化掉垃圾。”

老周看到冯老好像年轻了几岁。

“所以,小周,当你刚才说出“内排”这两个字的时候,我就立即有种莫名的冲动,而且心里有种预感,这两个字,不简单。

很简单的两个字,甚至都不用解释,可就是很奇怪,它带来的那股爽快感,一下子就冲上了我的脑门儿。

小周,这就是一场战斗,和航母潜艇的作用是一样的,最妙的是,即使真的派出了航母潜艇,可能还是拿不到这个结果。

但你这个办法,直接在他们的老家里放了颗炸弹,等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没救了。

我好像也体会到了父辈们,当年的激情澎湃。如果有可能,我倒是愿意和北桥他们一起去日本。

应该说,是冲到日本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