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科幻 > 断头刀 > 第9章 第一节 行路难

断头刀 第9章 第一节 行路难

作者:尚雍散人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4-30 05:35:29 来源:2mcnn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路遇艰险二人搏命 神人相助柴禾拜师

上回书说到,麻三儿与柴禾拜别了师父,连夜踏上了进京之路。书至于此便话休烦絮,他二人当然少不得饥餐渴饮,夜宿晓行了,然而对于两个初出世事的年轻人而言,所受之苦却多的多了。他们都是一副逃荒落难的打扮儿,虽然于路没碰到什么危险,却也是有店不能住,有席不能吃,只好碰到什么就简单吃点儿什么,走到哪里就睡在哪里,至于桥洞子和有钱人家的门楼,便是能休憩的好地方了,更有甚者还须睡荆棘丛,荒草甸,狗窝,稻草堆,其中之苦自不待言。

待两人好不容易挨到了奉天省,便没什么盘缠了,对此柴禾是一筹莫展,而麻三儿却自出逃以来,多年未回来看过了,现如今竟能故地重游,心中还是颇高兴的。

虽然曾得罪过奉天府的老王爷,然麻三儿却并不惊慌,眼下他只是一身破衣,两手空空的乞丐,根本就不会有人注意到他的存在,更不必担心王府派人查问了。他们二人还是有零工就打,不论推车、担担、洗碗、刷锅、赶牛、放羊、打扫庭院,所有这些活计都不在话下。好在奉天省的百姓还算富足,见他二人年纪轻轻,又无依无靠,多有愿意帮助的,故而于生计上还算过得去。最使他们担忧的还是关外的天气,这里的严冬并不是闹着玩儿的,倘或入了冬还进不到京城的话,能否熬得过去都在两可之间了。

好在二人是向南赶路,紧踏着入冬的步子还不至于赶上太冷的天气。这一天,二人刚好走到一处县境,赶上一个晴天,湛蓝的天空就像一块宝石,他们都被和煦的阳光晒得暖洋洋的。赶巧儿在道旁就有一条河,河中之水滔滔流过,柴禾见水质清冽,便拿出腰间的皮囊,舀了点儿水,他们就蹲在岸边,喝着河水解渴。

忽然一阵凄厉的号子声从河的上游传来,使两人都不约而同的打了个寒噤。他们急顺着声音的方向观看,见有七只硕大的敞口儿木船,正顺着河水飘浮而来。更令人惊讶的是,木船之上既没有货物更没有木材,仅有用细松木搭成的架子,使人实在猜不透它们的真实用途。每艘船上都站有十几名棒小伙子,均是二十往上,三十往下的年纪,透着股精干、结实的劲力。他们都将大辫儿缠于脖颈之上,显得轻手利脚的,似乎就要去处理什么活计。

转瞬间其中的一艘船已经划到了他二人切近,船抛下锚。几名精壮的年轻人都跳下船,在岸边钉上几根木桩,再将船上甩下来的缆绳拴在桩子上,仅仅几下便将船牢牢固定住了。剩余之人则在一位白须老者的命令下忙活开了,他们先从船舱中抬出几根数丈长,碗口粗的毛竹,喊着号子将毛竹插进河底的淤泥里,接着又在毛竹上绑上横杆,再有人跳上去,一同踩踏毛竹,将它们牢牢钉在了河底。此时别看天凉,他们各个都忙得满头大汗,有的则干脆甩了褂子,露出一身结实的疙瘩肉,汗水便凝成了一层贴肤的白霜儿。

麻三儿与柴禾从未见过这类生计,不由看得呆了,正在二人观望之际,那位白须老者却跳下船,向着他们走来了。二人还以为是对方觉着自己碍眼,忙背上包袱准备离开,不料那老者见状便急忙喊道:

“两位朋友,且等一等。”

随着喊声,老者已走到近前,麻三儿这才看清,所谓的“老者”实则并不老,只有五十开外的年纪,面上虽有些皱纹儿,却红润有光,只是须发稍白了些,让人产生了误解。见其并无恶意,二人都停下脚步,等待老者开言。老者先是将二人打量了一番,而后方笑道:

“两位朋友,可有会水的吗?”

听了这一问,二人都颇觉意外,老者见状连忙解释说,自己带人是采取东珠的。

东珠也是关外的一宝,其形浑圆,色偏淡粉或黄白,能在日光下分显五色,极为名贵。清代曾有一位穷酸的秀才做过打一首打油诗,单道这产珠的河蚌,诗曰:月白东门两厢开,玉润粉面出门来。采藻食泥闭扉入,秋风萧瑟托红腮。民间则对这一宝物另有传说,道是东珠采尽了日精月华,故而流光溢彩,观之每每必有灵异之事发生,故而“平民百姓不该有,皇帝老子当存留”。所以说,自古以来老百姓便是穷惯了的,他们将采取东珠的行当称为潜行,意指此乃玩儿命的勾当,先不说采得东珠能价几何,单说深秋入水,极易寒入骨髓,就不知道曾要了多少人的性命。坊间也将采珠之人唤做短命鬼,论谁也不肯将闺女嫁给他们,都生怕女儿年纪轻轻就成了寡妇,岂不是耽误了一辈子。

麻三儿与柴禾初到此地,当然对此是不明就里的,只道是十分好玩儿的事情,又见老者询问便顺口答音儿,满口应承了。那老者见二人上钩,连忙又说:现如今敢采珠的人越来越少了,即便是一天五钱银子也难雇到好手儿,今日他愿出七钱银子,且管三顿饱饭,倘能采上东珠来,还可以估价另给。

麻三儿本是个吃软不吃硬的主儿,见老者说的可怜便答应下水一试。其实他们哪里知道,不用说满船的棒小伙子,若论起下水来却是没几个敢去的,不过都是些亲友介绍而来,打打短工罢了。

话说两个人随老者上了船,老者先命人拿出两坛烧刀子,问麻三儿他们要不要先喝点儿酒暖暖身子。麻三儿在往常素日里便没有饮酒的习惯,当然摇头谢绝了,但他也不过是儿时在水中玩耍过而已,并没干过捞河蚌的事儿,所以就站在船边儿看别人下水。

眼见已经有三个小伙子脱得赤条条的了,下身仅穿有一条裤头,正在伸展着胳膊腿,活动身体呢。老者给每人端来一碗烧酒,三个人都一饮而尽,向河中扔了碗,借着酒劲儿,一个个跳下水去。然而他们虽然到了河中却不急着下潜,只是在水中翻转、洗浴,适应河中的温度。约莫过有一刻钟,三人方才手攀着毛竹,慢慢没入水中。稍停,约有一袋烟的功夫,就见一人翻出水面,手里拖着一个由稻草编成的袋子,里面便是大大小小共七八个河蚌。船上的众人见状都是一阵欢呼,早有人伸出手来接了袋子,将河蚌倾在船舱之内。只听那老者高声喊道:

“得嘞,五钱银子记账喽。”

他的本意是想着能“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然船上的众人听了仍是面面相觑,如同木雕泥塑,没一个动的。转眼又过了半个时辰,下水的几个人都陆续上了船。老者急命人托过几碗辣椒红糖姜汤水,给他们灌下去,又拿过三床被子将他们周身裹了,下到船舱里休息去了。

麻三儿看了许久,心下早已有了计较,他的腰间藏有火丸,自然不怕寒气的侵袭。看看天色不早,麻三儿便脱去了外衣,将装参的包袱递给柴禾背了,腰间仅留下裹着红丸的油布缠带,穿着裤头跃入水中。此时已是深秋时节,河水冰凉刺骨,然麻三儿却并不觉得冷,他仅在水面上稍做停留,便深吸一口气,扎入了水中。船上的众人见他如此莽撞,都为他捏着把汗,却也有那幸灾乐祸的,心中暗道:“今儿个又多了个短命鬼啦”。

麻三儿的这一潜足有一盏茶功夫,就在大家伙儿都觉着他凶多吉少之时,却见水花一翻,麻三儿已经露出头来。他下水的时候没带草袋子,现下正用左手的指缝夹着三只河蚌,各个白里透紫,煞是好看;而右手却独捏着一个硕大的河蚌,蚌壳上龄纹堆垒,不知有多少年岁了。众人看罢皆瞠目结舌,就连那老者也暗自吃惊。他捞蚌有年,却没见过这么大的,如其真能产珠,必是无价之宝。此时已经有人将麻三儿拽了上来,众人慌忙围拢过来,都对这个小簸箕般的河蚌称羡不已。麻三儿将左手的三只蚌递给老者,那老者一见便知这三个河蚌之中必有宝贝,于他而言,这一趟出行已是稳赚不赔了。

余者仍对麻三儿右手的巨蚌争论不休,有的说:

“想当年顺治爷有颗东珠,不但白日灿烂夺目,就是夜晚也能光照十步开外,想来必是产自此等巨蚌的。”

也有的说:

“此类蚌不过是肉蚌而已,早年间常有的,而今都被捕食尽了,没什么可稀罕的。”

众人七嘴八舌,莫衷一是,皆跃跃欲试欲要撬开蚌壳一探究竟。麻三儿在河中捞得此蚌可是颇费了一番功夫的,此时岂肯相让,他甩手将巨蚌扔给柴禾,自己则转身穿上衣裤,就欲离开。那老者岂肯眼见到手的宝贝再次飞走呢,急忙踏前一步,朗声说道:

“小兄弟儿好身手。但咱们行有行规,此蚌是由我船上捞得,理应归我所有。”

说完便将双眉一挑,似有示威之意。麻三儿却从不肯受旁人挤兑,索性也将双眉一挑道:

“老爷子,我不是你船上的捞工,不过是路过帮忙而已。工钱我分文不要,但这河蚌我必须拿走,方才那三个就算给你的站脚费了,咱们是两不相欠。”

说完他就拉起柴禾抬步欲走。遭此一顿抢白,老者已是气得面皮发紫,胡须乱抖,然他见了麻三儿在水中的表现,却也吃不准此人是何方来头,便没敢让人明抢。

众目睽睽之下,他二人下了船,走出好远,回头再看,仍见船上众人在向这边张望。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麻三儿情知不好,此处是荒郊野外,倘或这伙儿人起了歹意,就凭他们两个又怎么对付得了呢?念及此处,他也顾不得面子,直接拉起柴禾,就撒腿狂奔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