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都市现言 > 祖传中医上中医药大学 > 第116章 g金银花

祖传中医上中医药大学 第116章 g金银花

作者:木子李大湿 分类:都市现言 更新时间:2024-05-03 11:24:53 来源:2mcnn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二便怎么样?”

“这几天一直拉肚子。”

“嗯嗯,刀口还流脓吗?”

“不流了。”

过完元宵节,马上就要开学了,李介宾在复诊最后一个病人。

这个病人是急性胰腺炎,已经做过一次手术了,但是伤口一直化脓,在医院里面大夫说还要再做一次手术,患者家属觉得这手术不靠谱,想找个中医看看能不能不做手术,经人介绍,才来找李介宾来看。

一旁是县中医院的王医生,他看着李介宾又调了调方,有些叹息道:

“这个量,你可把我吓到了,别说300g,就是100g,医院信息科就会怀疑是不是工号被盗了。”

“所以其实医院里面的中医,归根结底还是限制了中医的发挥。”

“确实,医院敢开300g金银花,是要被投诉死的。”

“但是确实很有效,不是吗?”

患者本来还在流脓的手术刀口已经止住了,彩超复查,本来肿大的胰腺如今也恢复了不少,让上次那个主刀大夫惊叹不可思议,连连追问这是吃了什么新研发的药物?

哪有什么新药,无非是被玩到炉火纯青的老药。

金银花,俗称二花,正名为忍冬,“金银花”一名出自《本草纲目》 ,由于忍冬花初开为白色,后转为黄色,因此得名金银花。

李介宾后院就种了一排金银花,3月开花,五出,微香,蒂带红色,花初开则色白,经一、二日则色黄,故名金银花。

又因为一蒂二花,两条花蕊探在外,成双成对,形影不离,状如雄雌相伴,又似鸳鸯对舞,故有鸳鸯藤之称。

王医生叹为观止,这李介宾用300g金银花煎水,再用这煎出来的水去煎药,以汤药煎汤药,三剂下去就有如此神效。

李介宾笑笑,大力出奇迹嘛。

不过中病即止,虽然药效很好,但是患者的脾胃已经被寒凉药所伤,这三天一点东西都吃不下去,还拉了三天肚子。

幸好让他每天输着糖盐水,氨基酸,营养液吊着,不然就算胰腺炎好了,这人也被折腾过去半条命。

李介宾开始写方子。

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丁香、木香、藿香、莲子、厚朴、缩砂、麦芽、神曲......

“接下来要开始收尾了,这开胃进食汤出自《医宗金鉴》,顾名思义,开胃进食效果最佳。”

《医宗金鉴》作为清朝以及如今弯弯的中医教材,以官方之力,集全国医家学说,取中正平和者,细细厘为十一科,纲举目张,常识充足,遂有清一代医林之楷范。

吴谦其人,名声不显,但该书虽然说是乾隆诏太医院集合各省医家共同编辑,其实是在吴谦原稿上扩充修正而成。

书成之日,颁布天下,自此习医者,于《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之外,以此书作为入门方法。

该书最大优点在于平正通达,条理分明,所集方药虽多,但以理法为重,不拘泥于一偏之说,故全国可以通行。

以医学界首席杠精,徐灵胎之精博不阿,尤称熟读此书,可以名世。

后世湖南国医大师熊继柏自述中医之路,下乡之时,乡野村医不读伤寒温病经典,但是每每开方有效,问缘由后发现,皆出自《医宗金鉴》,该书之价值,可见一斑。

“这《医宗金鉴》我是读过的,常用的方子确实有效,但是我好奇的是你那金银花的用法是哪里学来的?”

“一个电影里面的灵感。”

“什么?”王医生这就意外了,什么电影?他也去看看去。

李介宾呵呵一笑:“去看看吧,李安导演的《饮食男女》。”

“那我可真要去看看,你就要开学了吧?”

“一会儿就走了,替我向师弟问好。”

“好的,有什么要给他们捎的吗?”

王医生笑道:“瞒不过你。”

随后从身边的提包里,拿出来一个长盒子。

李介宾吸了吸鼻子,伸手按住了王医生想打开盒子的手。

“不用打开了,我直接捎过去就行。”

“好的。”王医生把盒子交出去,欲言又止,“你就不想知道这里面是什么吗?”

“有年头的人参了吧,现在养殖的人参可没这个味儿。”

“那我就祝你开学愉快了。”王医生笑笑,提起包走了。

李介宾看王医生走远,还是忍不住打开了盒子,里面是一条纤细的人参,看起来跟影视作品的什么千年人参,百年老参不同,但是李介宾却赞叹不已。

人参品相要看芦头,芦头上的褶皱越多说明年份越久。

那些看着胖胖的人参不一定就是药性好,而是因为在土里埋的浅,施了肥。

而这条人参的几条须修长,明显是扎根更深,这是山里的人参,先不论药效参差,但是光看着就能感觉钟天地灵秀。

李爷爷走出来,嫌弃的看着王医生走远的方向,回头看到李介宾手捧的盒子,眼睛一亮。

“好品相!哪里来的那么好品相的人参?”

“刚刚王医生送的。”出于某种微妙的情绪,李介宾没有解释说是让捎带的。

李爷爷一听,又羡慕又眼气。

“去上学不用带那么贵重的东西,还是留下来吧,爷爷替你保管。”

“不用,不用,这么贵重的东西,还是随身携带的好。”李介宾把盒子重新扎好,放到了背包里:“万一我打个盹的功夫,回来发现这人参就剩下一根须儿了咋办?”

李爷爷冷哼一声,随后从抽屉里拿出来一个布包塞到李介宾手里:“好好上学,别天天琢磨这些没用的。”

李介宾捏了捏手里的布包,往衣袋里一装,远远给父母打了个招呼,就踏上了返校的路途。

一路颠簸,好不容易到了客运南站,避开一群拉客的摩的,拿出手机看看路咋走。

突然手机就响了。

陌生号,谁呀?

接听后,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

“到了吗?在哪里?我接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