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都市现言 > 祖传中医上中医药大学 > 第132章 出来混,要讲圈子的

祖传中医上中医药大学 第132章 出来混,要讲圈子的

作者:木子李大湿 分类:都市现言 更新时间:2024-05-03 11:24:53 来源:2mcnn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拳分南北,国有南北吗?

这是《一代宗师》中,北方拳的头把交椅,宫宝森说的话。

如今的咏春开枝散叶,叶问李小龙的大名传遍海外。

因此很多人看不懂影片中,八卦形意两门合一的宫宝森南下时,那种君临天下的气势,佛山武林如临大敌的无奈。

更有另外一部写实的电影《师父》里,叶问的师兄弟陈识,欲北上扬名,当时对天津武行的头牌郑山傲说的,咏春,南方小拳种,小的不能再小。

很多事情,不结合时代背景,就往往会差那么一点意思。

因为在当时的武林,或者说武行里,北方拳比南方拳厉害。

不是打嘴炮的厉害,而是字面意义上的,打过了之后的厉害。

民国时期,官方为了强种救国,鼓励传武,设立了中国国术馆,由官方拨款,类似现如今的教育部,省级市级县级都开设有单位。

1928年10月6日,由官方主办的第一次国术国考在南京举行,当时以冯大帅为首的要员们都出席了开幕式,场内悬挂着“强国雪耻基于此举”的横幅。

当时南北各派200余人参加,结果是南方拳成绩不是很理想——好吧,事实上基本是全军覆没。

1930年又比了一次,结果大不差一。

当然有小伙伴说,也许是有隐士高人没参加嘛。

有这种可能,但既然是隐士,那么对于门面自然没什么帮助,所以当时的武林大伙儿的舆论基本是,南拳打不过北拳。

知道了这一点,也就能理解,宫宝森一个北方拳的领袖为什么有中华武林盟主的派头,也理解了为什么叶问这一辈子最风光的时候,是跟宫宝森搭手。

也就理解了,宫二那句,宫家从无败绩的分量。

那么这跟中医有什么关系呢?

“对了,你姓华,那华岫云跟你什么关系?”

“有小道消息说是家祖。”华云秀说道:“不过那么多年了,谁说到底是不是呢?”

“那你祖上是做什么生意的?”李介宾好奇道。

“书社。”

李介宾上下打量了一遍华云秀,仿佛是在看新大陆一样:“那传言,大概是真的了。”

这下子反倒是华云秀惊讶了。

这年头认祖宗,说自己是祖传中医的大有人在,仿佛多了个出身就很了不起一样。

她之前也曾经被这样讥讽过,所以一直不怎么愿意提这件事儿,没想到这人居然信了?

李介宾看向一旁同样好奇的王映骄解释道:“叶天士一生未曾着书立说,现在我们一般认为的是由他的门人弟子顾景文、华岫云整理的。”

“不过这只对了一半,华岫云并非叶天士弟子,也不懂医术......”

华云秀静静的看着李介宾说道:“自清代就一直有人以为这华岫云是叶天士弟子,因为这本《温热论》,还多有人认为他医术超群,但其实他不是医生。

他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曾经说自己,余本不业医,是心慕叶天士医术,所以重金收集其医案,整理编着而成。”

王映骄自己也是中医世家出身,她不知道这段往事,好奇问道:“那你为什么能判断这位姐姐就是华氏后人?”

“只是猜测而已,华岫云是个书商,他是经营印刷书店生意的......”

“哦哦。”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医家质疑叶氏学说的原因,华岫云本不懂医,收集凑来的叶天士医案,多有掺水,事后又刊行取利,跟现在我们看到有网上卖课行为类似。

这话,当着华云秀的面,李介宾就不方便说了。

而且如今餐桌上氛围明显不对头,他脑子一转,转而说起了《温热论》另外一个版本《温证论治》。

“《温证论治》是苏州名医唐大烈整理的,简称,吴本。”

“他编纂《吴医汇讲》收集了吴地的诸多医家心得经验,共表深思,互相欣赏,共同提高。而这《温证论治》作为叶天士的基本学术思想,被收录其中。”

华云秀听李介宾讲起这《温热论》的渊源,敌意消散了许多,转而好奇道,“这两个版本有什么区别吗?”

李介宾摇头道:“唐大烈在序言中曾说:《温热论》可能是当时门人匆匆而记载,所以未加修辞,语也稍乱,读者不免晦涩。他不敢冒昧,以语句少为条达,前后少移动次序,使读者明白。

至于内容嘛,唐大烈说:先生立论要旨,烈未敢更改一字。”

两女都是受到高等教育的,听明白了什么意思,同时对于《温热论》有了新的看法。

华云秀更是双眼一亮,匆匆吃了几口肠粉就先告辞离去了。

“华岫云毕竟不通医术,所以他托名叶天士刊行的《温热论》虽然是如今的主流,但是唐大烈作为苏州名医,精心整理之后的《温证论治》可能比前者更为精道?”

王映骄问向李介宾:“我原本也以为你是经方派的,对温病学派不感兴趣,没想到你对温病学追根溯源,知之甚详。”

而李介宾看华云秀走远后,才对王映骄说:“伤寒自仲景以来,已经传世一千多年,温病于明清之间发迹,再到清朝壮大,满打满算不过几百年......”

“而且,其领袖人物叶天士、薛生白都是吴地名医,发源于南方,并且着作都是由后人编纂,实在是,可惜,可憾。”

王映骄似乎抓住了某些重点,“你的意思是说,伤寒与温病的争端,不单纯是医理上的?”

废话。

李介宾没回答这个问题。

影响团结的事情,不能讲。

叶天士生前的影响力也只是局限在吴地,当时的医家对其评价是“多有奇效”、“能医怪病”。

不要说与天下共尊的仲景学说碰一碰了。

就算在今天他的学说被发扬光大,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沾了弟子吴鞠通《温病条辨》的光。

看看当年与叶天士齐名的薛生白如今鲜少人知就知道,这收个好徒弟呀,还是很重要的。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他李介宾在经典教研室那么得宠的原因。

那帮老头早把他当成自己圈子里的人了。

江湖不是打打杀杀,而是靠人情世故。

出来混,实力是一方面,还要有背景滴,不然为什么宾哥刚出场那么低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