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科幻 >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 第116章 办报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116章 办报

作者:无相黄叶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5-03 18:04:13 来源:2mcnn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王文龙:“有何事情,大人只消说来。”

徐学聚道:“不是旁的事,是自从咱们的塘报房用了你的蜡版印刷法之后所需要的工人不及原来的五成,大量的匠户闲置,不知你有没有个处理的法子。”

这年头的官府虽然已经采取一条鞭法许多年,可以通过缴纳免役钱来避免摇役,但是像衙门的塘报房这样的地方总还是需要大量刻字工匠的,所以一直都是采取徭役制度,养了不少官办作坊的工匠。

虽然徐学聚一直在用塘报房的工匠帮自己做一点私活,比如印《国朝典汇》、《两浙名贤录》这些他自己乐于制作的图书,但是伴随着蜡版印刷术的推行,这些塘报房的工匠还是出现了富余。

王文龙闻言不禁好奇:“能够有多少工人?”

徐学聚:“我前两日问了一下,塘报房现在约莫是一半的工匠都已没有事做,如今已经有一百多两盈余。”

听到这个数字王文龙先是惊讶,仔细想一想,却又发现还真挺正常。

布政使司衙门负责全福建民政,有大量的文书往来,所以有二三十人的塘报房员额。

这些人里面有写工、印刷工、折工、装订工等等,而人数最多的还是十多个刻字工。

当然不是整年服役,而是由各地支援的工匠轮番来衙门服役,每人干上两三个月,维持住塘报房的人数。

这样的人数已经是一定规模的书坊的配置了。

过去布政使司衙门的塘报房是负责整个福州许多衙门的公文往来的,有些公文比较敏感,在印刷发布之前不能让外人得知,只能由内部的塘报房处理,所以衙门确实也需要这么多人才能够在公文印刷繁忙的时候不短缺人手。

也是因为布政史司衙门有塘报房这么一个设置所以徐学聚以前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用单位资源自己印书。

可是现在随着蜡版印刷的推广,塘报房的工作就是第一个被取代的。

公文印刷关键是快速廉价,不需要多精细,很适合蜡版印刷。

王文龙的油墨作坊和蜡纸作坊的一个大主顾就是福建各地的衙门采买。

以前塘报房里有个重要岗位叫做写工,专门负责把衙门里写出来的公文用标准的印刷体抄一遍,这东西别人还真干不了,因为雕刻的字必须用印刷体,比如宋体字,看起来容易辨认,而同时笔画又是横平竖直的很好雕,若不如此,哪怕字写的再美观也会大大增加刻工的工时。

但现在这个写工的工作就几乎已经不需要了。

不太敏感的文件直接送去套木活字印刷,若是敏感文件,比如徐学聚的许多公文都是王文龙亲自刻蜡版的,直接把蜡版送去塘报房印刷即可。

就像后世复印机普及之前文书必备的技能一样,现在福建也有不少师爷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练习刻蜡版的手艺,自己刻自己印,塘报房已经变成可有可无的配置。

就现在塘报房的工作量留下几个排版印刷的工人再加上两三个刻工修理字模即可,剩下二十几个人全都是冗余人员。

工匠是来服摇役又不是来享受的,布政使司衙门也不会让这些人闲着,所以会找一些其他的工作给他们做。

最主要的就是帮助印刷一些书籍,然后卖书获利。

这是此时的常见现象,比如最早版本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就是嘉靖年间司礼监经厂印刷的,印了之后就在宫中发卖,《酌中志》记载当时宫中太监们“皆乐买看”,还拿书做礼物送给宫女,刨去给国家的部分,印书获利之后司礼监的太监们也有盈余,相当于奖金。

金陵国学本、督察院本三国演义也都是这样印刷出来的,负责印刷的都是这些单位的官办作坊。

一个刻工一天能刻二百个字,这时的工价是一百字三分银子,换算下来一个刻工服役一月创造的价值就有十几两。

布政史司衙门的塘报房有刻工十几人,已经使用了几个月的蜡版印刷法,理论上盈余应该有二三百两了,之所以账面上只有一百多两,除了是衙门中人上下其手之外,最大原因就是这些客工都在给徐学聚做着无偿劳动,帮他印他的《国朝典汇》。

作为此时官员,徐学聚丝毫也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他说出自己的担忧:“如此多人闲散,只怕时间久了有人闲话。”

调拨使用资源的权利,谁也不可能平白无故的放弃,所以布政使司衙门的塘报房就算养着吃白饭也不可能主动裁撤,但是现在工人多了这么多也实在有点说不过去,关键是怕其他官员说闲话。

徐学聚这是想让王文龙帮塘报房找点其他事情给这些工人做。

没什么好指摘的,这年头的衙门就是这样,可用的税收徭役不可能轻易吐出去,不叫加税就已经不错。

相比之下徐学聚已经算爱惜人力了,起码徐学聚是真的用心在编书,利用塘报房的资源起码还创造了一点价值。

此时有一些地方的塘报房则更是机巧频出,比如长乐的县衙特产就是各种精美的袖珍本诗集,全是县里官办作坊印的,县官拿这玩意儿到处去送礼。

拿国家的徭役制造这种供给官场交往使用的礼品,纯纯的浪费民力。

王文龙昨天还在牢里看邸报呢,这时听到徐学聚这个要求只感觉瞌睡了就有人送枕头。

他直接说:“现在市面上许多抄报房都用蜡版印刷之法售卖邸报,获利颇丰,要不咱们布政使司衙门的塘报房也办上一份市售的报纸?”

徐学聚道:“这会不会太过市侩了?毕竟是衙门官办作坊。”

这年头官办作坊可以给官员印书,因为再是浪费也算风雅之事,但若是下场追求利益就会被指摘。所以之前的官办作坊就算想盈利也是印一些四书五经,最夸张也就是三国水浒之类,那都是百多年前的小说了,勉强也算是经典文学,说得过去,再时兴的书籍就不好印刷。要不然徐学聚根本就不用愁了。

王文龙闻言笑道:“咱们印邸报也是为了上情下达,归正民风,市面上的邸报多有捕风捉影之事,咱们的报纸便守公正、斥邪恶,每一篇内容都先由衙门审定了,也能起到沟通民情之效,甚至可言是宣扬教化,外人有何置喙之处?”

徐学聚听闻感兴趣道:“具体说说。”

这时徐学聚对于报纸这玩意儿还是没有确切概念,王文龙便描述道:

“这几日我一直在看福州城中的邸报,脑中构思出报纸之用大抵以下三种:

一乃宣扬朝廷政策,起化民之功;二则及时沟通信息,比如推广新作物、沟通买卖之事,方便商人地主生产生活;三则写些市井故事,娱乐百姓,同时直言臧否宣扬教化;四则也可刊登一些诗文,供诸生名士吟风诵月。”

政策新闻,商业新闻,市井八卦,再加上文艺部分,王文龙侃侃而谈,很快徐学聚就大概想象出了后世综合性报纸的模样,越听越是眼前发亮。

王文龙笑着说道:“若是真要印报纸,我也可提供一部消遣的小说。”

徐学聚好奇:“建阳又有佳作,这回写的是什么内容?”

《儒林外史》虽然是一本小说,但是因为写及儒门中事,而且情态极其真切,所以随着时间日久,在民间的讨论却一点也不见少。

如果说《三国》《水浒》等此时小说还在话本阶段,开头结尾都有大量提供说书人讲述的气口和大段无意义的动作、场面描写,那么《儒林外史》则已经完全是一种成熟的小说形态,这种小说和后世的小说已经没什么不同,《儒林外史》就只有一首开场诗,也没有大段大段的白描内容,出版的目的就是供文人阅读。艺术感敏锐的读书人已经不觉得谈论此书是丢面子的事情。

徐学聚也对这书颇为称道,闻言也是好奇。

王文龙笑道:“这次却不动大书了,我想写一部武侠小说。”

“武侠是何物?”

“《水浒》写的虽好,但是其中人物到底还是真实,我想写的却是高来高去的侠客,虽然人是刀剑武力之事,但是不入凡俗。”

徐学聚笑道:“倒有《剑侠传》的意思。”

王文龙点头:“正是如此。”

万历年间武侠小说的鼻祖《剑侠传》也已经出现了。

《剑侠传》的作者一说是王世贞,但不能确定,更大可能是补录大量前人的剑侠小说综合而成,虽然还没有大规模印刷,可因为它是由短篇故事组成的,所以其中几篇故事已经流传天下。

《剑侠传》加上此时流行的神怪小说、吕洞宾故事等等内容稍加演变,剑侠小说和武侠小说的世界观其实就已经出现。

王文龙之前就一直想试水武侠小说,只不过这年头的书坊购买书稿都是要买全本,没有写一章发一章的,一本武侠小说几十万字,这种类型的书籍之前从未在市面上出现过,书坊即使感兴趣,也不敢贸然投资印刷,书坊不敢购买写了就是白费力气,所以王文龙也就没有动笔。

他之前想着的是等到自己手头再宽裕些就先试着用蜡版印出简本,但现在却感觉在徐学聚的邸报上试水更加靠谱,毕竟报纸印刷一次不用写太多,如果读者反应不好直接结尾即可,可以大大减少前期投入。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