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科幻 >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 第144章 新书读者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144章 新书读者

作者:无相黄叶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5-03 18:04:13 来源:2mcnn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袁无涯看完书之后头疼良久,实话实说,读的非常累,但是却忍不住翻开书继续读下去。

读了一下午书之后,袁无涯合上书页趁着天色还没晚,就连忙出门去往书种堂。

他很明确的感觉到王文龙又写了一本天下奇书,甚至比《葡萄牙国史》更加厉害,却是要马上去书坊中让校勘先生连夜赶工将这本书的书本排出来。

越快越好。

……

时间来到万历二十八年七月中旬,西南终于传来捷报。

申时行面容清癯,但看起来气色倒是不错。

这老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前首辅申时行,今年已然六十五岁,居家告老九年。

因为李化龙的周密准备,所以全程有惊无险。

播州这场大战从二月开打,历时四个多月终于结束。

他知道自己做出这么多让步,足够大臣们高兴一阵了。

这年的天气实在是太恶劣了。

苏州长洲,汤家巷。

万历十分头疼,好在这种事情他经历的多了,索性将政事一丢,回到后宫躲清静。

为了平息天怨,万历再次稍作让步,先是免除了京师的牙税,接着又宣布停止今秋的死刑。

李化龙一开始的政策就是安抚其余势力,剿灭杨应龙。

此时人往往以为交易双方之中只有卖家才会从交易中获利,因为买家付钱,卖家赚钱。

《国富论》上半卷足有三册,一天是看不完的,申时行只读了一册书便已经到了中午。

八路官军陆续到达,断绝了杨应龙的柴草和水源,将杨应龙团团围困在他的老巢海龙囤。

申时行身上这一件百竹衣通体碧黄,虽然是竹子所致,但看其工艺之精美程度,只怕比珍珠衫还要金贵。

所以一听说王文龙又有新作要面市,他就让自家仆人去找袁无涯定书。

大家高兴的感觉皇帝能退第一步就能退第二步。

在这本书中他看到了许多新鲜观点。

一个农民手上有粮食,但是需要布匹,一个织户手上有布匹,但是需要粮食。

六月二十八日,播州之乱彻底平息的捷报终于从前线后送。

打到后来,大将刘綎、总兵官陈璘、吴广这些高级将领都亲自带领士兵做先登。

双方互相交换,都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物资。

申时行是嘉靖四十一年状元,之后又在翰林院掌修国史数年,治学极其严谨,他如今虽已六十几岁,但头脑依旧比旁人灵活许多。

农民用于交换布匹的粮食也许只需要几天的耕种即可得到,但是他没有适合的机器,想要自己生产用所付出的粮食所交换回来的布匹可能需要忙碌上小半个月。

……

他很快就沉浸于书籍中的世界。

在读了《葡萄牙国史》之后申时行就关注起王文龙来。

但实际上王文龙利用上面的例子指出:农民不精于织布,织户也不善于种粮。

一直走到里屋,肯定没有外人,申时行才依照礼数脱下宽袍。

王文龙指出若不如此,交换根本不会发生,因为农民如果自己织布合算肯定会选择自己去织布而不会去买。

此时贵州也进入雨季,阴雨绵绵,持续不晴,明军和播州叛军在泥水间展开最后的绞杀。

作为前内阁首辅,申时行一眼就能看出《葡萄牙国史》之中的很多记载都写在点上,足以显现王文龙是个知轻重懂进退的人。

一处六进的大宅院坐落在浓荫之中。

放下书籍,申时行脸上万分惊喜。

而与此同时,朝廷之中也已是一片混乱。

他明显是个守礼性格,这么大热的天气里居然还穿着一身长服,虽然用了透气的面料,但是这衣服再轻,连腿带袖的罩着依旧让人一看就要发出汗来。

甚至最后用出谎报杨应龙服毒自尽拖延时间的办法同样没有丝毫作用。

此时还有更豪奢的珍珠衫也是同样效果,不过价钱更高。

明军一个点一个点的拔掉海龙囤的堡垒,最终于六月初六攻破海龙囤大城,城破时杨应龙和妻妾自杀,其子杨朝栋和杨兆龙等百余族人被俘获。

杨应龙让自家妇女在土城上跪拜痛哭,诚心投降也不被接受。

偷袭反偷袭,包围反包围,持续四十多日,全都死伤无算。

比如王文龙认为交换有互利性,通过分工与交换,交易双方都能得到好处:

在多山的地形之中,本来火炮就难以使用。加上阴雨连绵,干脆连火枪也成了摆设。

宅子十分安静,若是有人从外而过,说不定会以为此地已然废弃。却不知这里居住着一个真正大人物。

九月的天气,暑热非常,顶着大太阳家中的仆人急急忙忙跑进院子:“老爷,那王建阳的新书给买来了。”

袍子里头穿了一件百竹丝衣,这种衣服是用竹子的小枝穿成的,主要用途就是在夏天时贴身穿着,竹子能将外罩的衣服和身体之间隔开一层透气的间隔,贴身穿了之后,外头再穿大衣服就能少些闷热,效果和凉席差不多,但是制作非常繁琐,就这么一件衣服至少能卖一两银子。

闻言,一个六七十岁的老者从屋中走出来:“快拿来我看。”

随着李化龙的几路大军节节胜利,杨应龙也搞过假投降这一招,但是明军根本不受降。

后院的葡萄架下已经摆下清茶竹椅,申时行便坐到椅子上,拿起书种堂刚刚印出的《国富论》翻开。

然后大家更猛的上书。

脱下百竹衣换了一件半袖,申时行打着蒲扇,模样从原本的大儒一变为一个街头常见的富家老头。

连同王文龙的那篇文告一起,纷纷朝议涌向万历。

然后面对文官的尚书万历又宣布一个新闻:宣布一件事,慈庆宫建好了!

文官再次得到安慰,因为慈庆宫是太子所居,房子建好了,似乎朱常洛成为太子的日子就又进了一步。

双方只能在泥泞之中奔波苦战。

仆人连忙去了,又有小厮上来给老者宽衣。

老仆连忙将书本递给他,老者随便翻看了两眼,看看上面《国富论》的书名吩咐说道:“屋里闷热,给我到葡萄架下摆张桌椅,再上一盏清茶。”

王文龙先用福建德化的瓷器生产,讨论了劳动分工和生产力的关系,又借用泉州的海丝生产指出市场范围大小对劳动分工的影响。

面对坚固的城墙明军也没有什么花招可玩了。

这时正逢李化龙的父亲去世,万历亲降圣旨要求李化龙身穿白衣头戴孝帽、光脚麻鞋指挥作战。

袁无涯看着头痛的《国富论》对申时行来说并没什么阅读难度。

织户换粮食也是一样道理。

所以王文龙证明商业交换并非一个卖家坑买家的过程,而是互惠互利的。交换结果是双方都能得到比自己付出的更多的东西。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