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科幻 >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 第180章 烈女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180章 烈女

作者:无相黄叶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5-03 18:04:13 来源:2mcnn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第180章 烈女

原历史中李国仙作为李旦的女儿嫁给了泉州的某个海商,没留下丈夫名字,她的一生也只在李诞的海商集团毁灭的过程中有过一鳞半爪的历史记录。

这年代出嫁的女子几乎没有抛头露面做事的机会,原本的李国仙一辈子也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梦想,终究只能作为夫家的附属生活。

王文龙能感觉到李国仙很想做事,不想依赖男子,他把《甄嬛传》的大纲送给李国仙,也是希望她能够像自己期望的一样能够做些不同的事情。

李国仙也知道这本大纲的价值,拿着厚厚的大纲看了又看喜欢的不得了,接着便又含情脉脉的看向把机会给她的王文龙。

“王大哥,你在整理些什么?”

“写封信,过两日我又要去一趟三吴了。”

李国仙点点头,凝神看着就见王文龙端正姿势在案前写字,风神绰约,体貌端庄,比此时的其他男子气质远胜,忍不住盯着看。

王文龙也察觉到李国仙目光,只是没有吭声。

女子美貌及时,含情脉脉,看得王文龙稍稍也脸红,将一封书信写完。

“二姑娘咱们出去吧。”“王大哥喝茶……哎呀!”

一盏热茶被王文龙碰了,茶水洒在书案上。

两个人慌张的都拿抹布,大小两只手便碰在了一起,小手被王文龙的大手紧紧握着,李国仙突然不知哪来的胆量,顺势就将小手钻进了王文龙的手里,然后整个人就靠了上去。

感觉一个香香的身子蹿入怀中,王文龙一愣,也抬起手臂搂住李国仙。

正在这时就听外边有个稚嫩声音叫道:“建阳哥,黄道周来了!”

两人都醒悟过来,李国仙的身子依偎在王文龙,抬头呆呆看看王文龙。

“王大哥……”

王文龙见她可爱的样子忍不住笑了,点点头:“我会去跟你爹爹说的。”

李国仙这才放心,终于听到他的许诺,既高兴又害羞。

她反应过来,连忙把王文龙按到椅子上,又抿着唇拿出帕子将王文龙脸上的红胭脂擦掉。

然后李国仙尽量装作若无其事的走到一旁,这会儿心跳的已经快的不行。

……

黄道周是王文龙专门找来的,王文龙打听到黄道周今年去过宁波,想询问他认不认识许元忱。

在这个年代想要办女子纺织厂,哪怕是王文龙自己的观念再开放也难免怕别人闲话,他想到的办法就是找个有名的女子为他背书。

这种活计什么才女都不行,必须要找此时社会上名望较高的女性。

许元忱只是宁波的一个秀才,没什么特别的,但他的妻子胡氏却在此时十分有名,因为胡氏是个“烈女”。

今春,宁波秀才许元忱死了,留下妻子胡氏,胡氏年轻貌美又没有孩子,听闻此消息,不少男子都想求她为配偶,娘家人也想要她再嫁,甚至连她的婆家也觉得她再嫁没什么问题。

但胡氏却认为自己应该坚守此时的礼法,为了表明自己守寡的决心,居然在半夜带着一把刀来到丈夫的棺材前剃掉头发、割面毁容并且斩断了左手的三根手指。

胡氏没有死,但是已经破相,并且残疾,不再好看也不再能干活,自然没有人再上门求亲了。

王文龙听到这个新闻之时正在苏州,第一反应是觉得这故事太残忍。

胡氏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女性就这么毁了自己的一生——完全就是被封建礼教给洗了脑。

但是时人却对胡氏大加称赞。

这时人并不要求强制守寡,但是却又称赞为夫守节的行为,胡氏毁面折指完全出于自愿,已经成为宁波有名的“烈女”。王文龙记忆中胡氏甚至会因此上《明史·列女传》。

对于这种封建礼教王文龙很想抵制,但现在他显然还没有对天下舆论发动攻击的能力,女性地位想要提高,只有在女性能够更多的参与生产劳动后才能做到。

王文龙心中反对这种行为,但是出于现实考虑,他却明白自己现在需要这种人物,胡氏在家孤苦,若是能够把她请到女子纺织厂来工作,凭借胡氏的烈女名声,一定能消解坊间对于女子纺织厂的不堪议论——把女子纺织厂开办起来比去抨击此时的社会风气要有用的多。

“幼玄,进来吧。”王文龙对黄道周笑着说。

黄道周进屋之后见李国仙也在屋里,眨眨眼睛,小朋友脑海里还没这根弦,不知道自己差点撞破了王大哥的好事,还傻乎乎问好:“二姑娘也在呀。”

李国仙点点头回应,“来啦。”声如蚊蚋,还低着粉颈隐藏脸上的红晕。

王文龙和黄道周有事情要说,李国仙寒暄了两句就拿上书稿告辞离开。

王文龙这才问黄道周道:“幼玄近日还在读《易》?”

王文龙知道黄道周自从那次来福州和他交流了《国富论》的读后感后就对于经济学产生兴趣,然后自然而然把经济学和他正在苦读的《易经》联系起来,弄出了某种很玄妙的学问。

在王文龙看来黄道周搞出来的东西其实就是把《易经》做有现实意义的解释。

所谓“六经注我”,用儒家经典解释新产生的学问,这种努力自古有之,无论是黄道周在前世历史上总结出来的“性命义理以救世”思想,还是后世湖湘学派“经世致用”宗旨全都是这样的方向。

甚至王文龙所抄的严复所著《天演论》也是这种思想的产物,明明是一个生物学专著,但是里头大段大段都是儒学内容,试图将儒家学说用以解释生物以及社会进化。

但是黄道周把经济学和《易经》结合在一起,在这年代绝对还是一种创举,初步研究成果引得徐兴公等人大加称赞。

讲起自己的研究黄道周眼睛都发亮:“近日又有所感,刚刚写了一篇文章,专门浮海来到福州请建阳哥哥审阅。”

王文龙好奇问道:“浮海而来?”

黄道周点头:“近日我到塔屿读《易》。”

王文龙一阵无语,塔屿就是后世漳州外海的东山屿,风景绝佳,但是面积只有一平方公里,只是海上一个小岛而已,生活着一些渔民,还有几座供来往渔民商人使用的寺庙。

更重要的是那地方就在铜山水寨外面,是绝对的海防前线,倭寇海盗经常出入,没人保护的情况下王文龙都不敢去。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