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科幻 >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 第277章 文献断代学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277章 文献断代学

作者:无相黄叶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5-03 18:04:13 来源:2mcnn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听到王文龙的问题那监生自然而然回答:“如果该书的流传故事如同记载中一样,并没有任何伪造之处,那么此书就是真的了。如果该书所流传过程乃是编造,此书真假也不须多问。”

王文龙对于这个学生的回答却似乎不很理解,他疑惑说道:“但若是该书的流传过程是假的,可书籍内容又是真的,只不过是当初流传书籍之人因为种种原因,将真实的流传过程给隐秘了,你这论点便还能行得通么?”

“这个……”被问到的学生张口不知该怎么说。

“那我再往下问,”王文龙又继续说道:“有没有可能这书的内容也不是全部真,也不是全部假,而是当初确实有零散片段的《古文尚书》流传于世,后世之人发现残篇,为了使金瓯不缺,自己动笔加以补足,最后写出一篇半真半假文字来,这样的文字虽然是假的,但其中也有真处。这样的文字又有没有价值?”

那学生愣了半晌,回答说:“这……价值想必要大减了……”

“不,这样文字同样有价值!”王文龙斩钉截铁说道:“若是一篇文字最初写自孔圣,流传之时失去了其中的七成,之后这七层被两汉之人以自己臆测方法给补上,那么这篇文字原本的三成自然能够反映当时孔圣人的思想,若能找出,岂不也得孔圣人思想其中三昧?”

台下有个学生忍不住问道:“是以先生是想用《尚书古文疏证》之中的办法找出《古文尚书》之中的确是先秦所做的篇章,去芜存菁?”

“也不尽然,”王文龙笑着说道,“那三成的孔圣人原文自然价值宝贵,而那补上的七成反映的也是两汉或是两晋时补足之人的思想,价值却也不菲了。”

台下众学生们露出疑惑的表情,就听王文龙反问说道:

“列位想想,《古文尚书》若真是伪作,却也依旧能人被世人奉为圭臬研究上千把年,难道不也说明此作思想之深刻隽永吗?”

众人不禁全部呆了,想一想才发现王文龙说的的确不错,就算《古文尚书》是伪作,但是它的写作水平也足够高了。否则那些研究《古文尚书》的大家还研究个啥?

王文龙继续说道:“那么此书是谁所写?是何时所写?又是哪门哪派的后学做出?怎么在青史上没有留下一点痕迹?

如果《古文尚书》是真作,那么整个故事都已经讲完,没有什么更多可研究的,众人无非继续学习那二十五篇文字就是了。

但如此书是伪作,那么以上问题全都将陆续出现,对于《古文尚书》能进行的研究从此之后不是更少,而是更多!”

台下众人听的都是目瞪口呆,大家都没有想到对于历史文献可以有这样的研究态度。

王文龙道:“以往人研究古籍、古物,往往采取‘证经补史’的态度,看见什么古书古物,往往就拿着已有的历史记载与之对照,却不顾修史之人也不可能记录下所有当时历史事件,此时强行将所发现之物与历史对照,往往就会出现种种啼笑皆非的错处。”

“这种错处便是圣人也难免会犯,如《史记》言‘骨节专车’之事,圣人以为此乃防风氏之骨,然而实地去过会稽山查看便能知晓,此地所产大骨实乃兽骨,非人骨也。”

“我们研究一历史流传文献,可以看出当事人的写作习惯、口语习惯、音韵习俗、地名人物、礼仪风俗,这些皆不是史书记载能够得知,于是可知,研究古代之史料能得到的内容多半会比看史书更多。”

“既然如此,研究古代文献便不该在使用‘证经补史’之方法,而是‘考古写史’,通过种种分析才可以去了解古人写作文献之本心,当时情况之本源。”

“就从《古文尚书》说起,《古文尚书·禹贡》所注解的地名以及状况都在汉武帝时代以后,这便能够说明此书多半是汉武帝时代以后才加以补入的,但这之后难道就没有可研究的了吗?

非也。

我考察出问题的地名,发现其中三个地名又是东汉王莽改制之前所用,这三个到了东汉以后并未改回,另外两个则是王莽所改,便又可猜测此文至少经过两次补充,一次在汉武帝之后,王莽之前,一次在东汉之后魏晋以前,那么两次改动之人是什么想法?他们的思想又有何区别……”

王文龙早就列好了讲稿,此时一口气开始讲,便流利的说了大半个时辰,台下的学生听得入神,全都有豁然开朗之感。

儒家士大夫从来都有以古非今的想法,认为古书都是好的,就好像神话故事里上古神器最利害一样,越是老的东西,越是有权威性,只不过是这些东西都在流传过程中丧失掉了,而新补充上的东西,儒家士大夫往往以为不值一提。

所以在座的众人以前学习古书全都是采取着崇拜的态度,以为看过更多的古书就能知道更多的事情,但王文龙今天讲的却是“疑经考古”的思想,让大家豁然开朗。

一方面王文龙认为古书不全是真,另一方面则反对一切都推崇古书,应该对事物有客观的判断。

这问题上儒家犯的错可太多了。

最典型的就是孔子的骨节专车故事。

吴伐越,在会稽山上找到一截可以装满一辆车的大骨头,吴王不知这玩意儿是啥,于是派人问仲尼,使者没有直接说出吴王的问题,而是想要考察孔子的学问,于是问道:“什么骨最大?”仲尼曰:“大禹让群神会于会稽山,防风氏后至,大禹杀而戮之,他的骨节能装满一辆车,是世上最大的骨头。”

吴王听说此事,从此对孔子的学识万分佩服。

——在后世四明山天台山、会稽山环抱的地方叫新昌盆地,有一个“新昌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其中有早白垩纪地层,富含大量恐龙化石。

多半是上古之人在当地挖到化石,于是就有了大禹杀防风氏,防风氏是个巨人的传说,而孔子博采众家学问,听过这个传说,又把这个传说告诉了吴使。

这就是“证经补史”的问题,如果原本经史写的就是错的,你跟着经史记载去对照研究,最后越研究越错。

“建阳先生,照你之说法,我们不论古书是不是圣贤真作都应该对之加以研究,如此岂不是失去了圣贤的真义?”

王文龙知道这时代还不可能把考古学单独的发展出来,还是得戴着个考据圣贤真义的帽子,于是摇头回答:“用各种方法分析出流传至今的哪些文字是圣贤本身所写,用对比的方法来解释圣贤文字的真正翻译,这也是更能理解圣贤文章的法子。”

王文龙前世大学学的就是相关专业,今天他并不是来混事的,考据学本来就是考古学的前身学科,他当场便开始讲解更专业内容:

“今天我就说说我在《尚书古文疏证》之中所使用研究的方法。”

“想要了解资料的本义,就需要断代、理解、考察等各种方面研究,我们先讲断代:

了解资料的成书和抄刻时代,才能确切知道文字的价值,断代大体可以分成以下几种方法:第一种是根据内容断代,包括了纪年断代,题记断代,名物断代,史事断代,其中纪年断代需要注意……”

一堂会讲,从最开始的辩论引入到深入内容,王文龙拿出了真东西,各种眼花缭乱的断代学方法让众人全都听得佩服。

文献断代学可不是几个小时能讲清楚的,王文龙讲了半上午加一下午,也不过刚刚开个头而已。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