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科幻 >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 第389章 《上南台书》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389章 《上南台书》

作者:无相黄叶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5-03 18:04:13 来源:2mcnn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正如张鼐一样,许多江南读书人看了《中华文明入台史》都对东林党弃台的言论大加驳斥。

而在福建,此时讨论最热烈的就是开海禁海的议题,这篇文章正得其时,引起的反响自然更大。

漳州诏安县,夏宏手拿着一卷文抄走进沈鈇的书房,笑道:“继扬你看看这是什么?”

沈鈇接过他手中的文件,看了一眼,惊讶说道:“是京城抄报行印的《中华文明入台史》?此文已经传到京城了?”

此时各地的印书作坊使用的字体很不相同,京城的印书喜欢用较肥的宋体字,墨色黑中泛着些许微红,这年代喜好藏书的人家一眼就看得出印刷品的产地。

夏宏点头:“这是我京城中的朋友专门寄来的,王建阳这篇文章已经传入京中,实在没想到此文能够流传得如此之快!继扬,我们于此事之中也有一二功劳呀。”

沈鈇也是大喜,捋着自己的白须点头道:“总算是不负八闽父老之望了。”

沈鈇是万历二年的进士,当过九江知府、礼部主事,九年前告老还乡。而夏宏则是潮州人,也是进士出生,曾经做过沈鈇老家诏安县的县令,且和沈鈇是多年好友。两人都熟悉漳州的情况,是坚定的开海派。

王文龙的《中华文明入台史》在《旬报》发表之后,沈鈇就看中此文能成为开海派的立论根基,组织了漳州商户将这篇文章印发,一口气直接印了上万份。

这年头和后世差不多,一篇爆款文章的传播不仅是要靠文字写的好,背后的推手也必不可少。

福建的印书成本很低,加上有漳州商人的补贴,这些福建油墨快印的《中华文明入台史》卖到江南,即使加上运输成本一份价钱也不过五文钱。

所以张鼐能够在松江府这么快就看到王文龙的文章,并不完全是因为这文章就有如此大的传播能力,还有沈鈇他们出钱印刷降低成本的功劳。

夏宏拿着京城送来的《中华文明入台史》再次阅读,赞叹说道:“王建阳这篇文章写的真是正当其时,以史料铺排的文字也足够犀利,可是帮了福建商人大忙了。”

沈鈇对于王文龙的文章内容看的更加深入,评价说:“王建阳此文列出的史料固然重要,然而我以为他文章中对于日后开发台湾的建议才是恰到好处:于台湾岛上设游击坐镇,调兵员守备;与岛上建立工厂,修造兵船,添置枪炮;大量移民从事生产以利兵民安居;吸纳商民投资台湾;设立专职官员,不仅守御,还要负责经营台岛商人往来事宜……我觉得这些观念比之讲述台湾历史还更为有价值。”

夏宏却道:“这篇文章写的好不错,可他的这几条建议我却觉得未免有些冒进。”

“王建阳要往台湾岛上派两千士兵,这可是福建海防重镇的体量了。福建沿海的海防可以防止倭寇侵入福建腹地,可那台湾岛上不过是几万移民,却要用两千兵去保护他们?岂非得不偿失?”

闻言沈鈇却摇头笑道:“兄台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两千士兵并不是为了保护台湾岛上的移民,而是为了保有对台湾岛的占领。我这几年常自思考台湾开发之事,千头万绪总不清明,而王建阳这六条一出却一下将我头脑中所思所想都讲了出来。”

沈鈇从自己的书架上取下一副地图,指着上面台湾海峡的位置道:“这是我从红毛手上买来的西洋海图,此乃福建,此乃台湾岛,红毛人并未有机会上台湾岛仔细勘探过,故而对于台湾岛之形状标的也是恍惚,但大体能看出两地成犄角之势。便是这福建台湾之中一条海峡,兄台可知每年有多少商船从这里经行?”

夏宏看着台湾海峡的位置,在地图上和边上的太平洋一对比只觉得狭窄,猜测道:“这条水路虽窄,但是走月港的船只多半要由此而过,再加上些许走日本的船只,怕不要有二三成的商船走这条海峡?”

沈鈇摇头道:“夏兄猜的太保守了。”

“难道有四五成?”

沈鈇严肃道:“我在漳州查访多年,也问了一些海商的情况,据我所知每年走台湾海峡的商船占附近洋面船只数量的九成以上!”

闻言夏宏瞪大了眼睛:“竟有如此之多?”

沈鈇点头道:“夏兄看过《葡萄牙国史》,想来也知道,那欧洲人在海上建殖民地最要紧的就是控遏航路,若是将福建和台湾岛两边一锁,这走大明日本甚而北上朝鲜的船只九成都控在手中,每年该能有多少利益?又能有怎样影响?现在兄台再想想,用二千兵马换来对台湾之掌控,合算不合算?”

夏宏惊讶良久,叹息道:“无怪乎王建阳会一力促成台湾岛民团建立,还号召开设商馆,想来做的就是如此打算。”

沈鈇也点头道:“王建阳此人知思考先我一步,我虽未曾与他见过,但却有引为知己之感。”

沈鈇辞官之后回到家乡就关心起海外经营的事情,他对于开海的理论有相当深刻的思索,只是这时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而看见王文龙的文章,沈鈇颇为惊讶——王文龙将他思索的事情都写了进去,甚至比他现在的设想还更加完备。

这是自然,因为王文龙在《中华文明入台史》中提出的经营台湾的方案就是从原本历史上十几年后沈鈇向南居益提出的《上南台书》中抄来的……

只不过原历史上沈鈇提出的经营目标是澎湖,而王文龙将目标改为台湾而已。

当年王文龙看到沈鈇的《上南台书》时就很惊讶,沈鈇的思想比起同时代的明朝官员实在太先进了。

沈鈇在《上南台书》中表明在福建禁海绝不可行,相反福建的海面想要平静,只有靠朝廷主动经营海外岛屿。

原历史上沈鈇提出这观点时,台湾已经被荷兰人所占据,所以他只能提出经营澎湖,以澎湖岛的经营徐图恢复台湾。

这观点还不算什么,关键是他提出经营澎湖的方法,除了常见的派游击、派兵马、建造炮船之外,还有主动移民澎湖,拟定通商便民制度。

而目的是“澎湖岛堪与南澳并称重镇,而八闽士民永有攸赖矣。”

南澳是福建广东两省交界之处,正好座落在东南亚贸易主航线上,在此时就是东南沿海通商的必经泊点和中转站,不只是军事重镇,更是大明沿海最重要的商业重镇。

沈鈇想要将澎湖经营成南澳岛一样的地方,说白了,他不只是想要把澎湖建设成一处军事要塞,更是想将澎湖弄成一块用于通商的经济特区,和月港互相配合,彻底控制台湾海峡的商贸航线。

沈鈇的这建议提出时郑芝龙还没满十岁,他的提议要是真能被实行后来的郑家根本就发展不起来。所以谁说明代人没有商业思维?只是沈鈇这样的想法并不能被重视罢了。

沈鈇能够有开发台湾的想法,也是因为他自己的家庭就与海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换成其他背景,根本就不会有人做类似的思考。

而原本历史上的沈鈇写出《上南台书》却几乎没有得到任何反应,直到几十年后,明清鼎革,顾炎武在故纸堆中翻出了这《上南台书》,一读之下惊为天人,因为站在后人视角,沈鈇所隐说的开发台湾岛的好处在后来历史中一一被郑家所证实,顾炎武大感配方,并将此文收入他所编纂的《天下郡国利病书》。

而沈鈇自己的命运则有些唏嘘,崇祯七年,沈鈇因为子弟海外经商犯重法,他连坐也被判杀头。

福建的小型海商并不是大商人、贵族的对手,他们反对禁海的声量也不大。

而借助《中华文明入台史》被炒热的时机,这些小型商人终于成功的联合了起来。

这篇文章给开发台湾提供了理论武器:台湾本来就是中华的土地,自古以来凡是强盛的朝代,没有不对台湾施加影响的,而且开发台湾有种种好处,这一项项都能成为支持开海开台的坚实证据。

在沈鈇等支持开海的名仕的奔走呼号下,小商人们支持《中华文明入台史》已经成为一种政治正确。官府还没有表态,福建的士商就开始自发按照文中六策组织开台事宜。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