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科幻 >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 第426章 造势和舆论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426章 造势和舆论

作者:无相黄叶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5-03 18:04:13 来源:2mcnn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冯子轩等待了一刻钟,船要到时那书客才急急忙忙跑回来,冯子轩看了报纸的期数没错,于是付了钱,他将《红山玉讲稿》放入背囊中,报纸则卷在手里,准备上船之后翻看。

坐上夜航船,时间还是下午,船东要等客满了才开船,冯子轩便找了个靠里的位置,蜷缩在角落中,一边啃干粮一边看报。

冯子轩喜欢看文艺类型的内容,所以看报是从文艺版往前翻的,看了些小说时文,等到船只离港,他终于才读到刘德天那篇采访,采访读到七成,冯子轩忍不住怒道:“对于此等忠勇边民,如何能够这样歧视!”

他的一声抱怨自然引来船中众人的侧目,冯子轩这才发觉自己失态,有些不好意思,整理了一下姿势,他左右看看,就见边上一个僧人正笑着看他,冯子轩也对他一笑,发现这僧人手中也拿一份报纸却是苏州有名的《苏评报》。

见着报纸就知道这僧人是认字的,夜航船上时间漫长,正需要有人聊天,冯子轩是读书人,自然愿意同稍有见识之人交谈。

冯子轩主动挪过去,僧人也打个稽首,互相介绍了一下,冯子轩这才知道对方是个小僧官,正要到下面州县去给人做法事。

“我这份《苏评》已经看完,不知冯君的报纸看完没有,不如我们互换?”那僧人主动说。

“这样最好,”冯子轩笑道:“刚好我这份《旬报》看完了。”

两人换了报纸,冯子轩将《苏评报》摊开这才知道为何之前这僧人看着他笑,这期《苏评报》头版文章赫然就是《辽地辽人之于国》:

“辽东之地于我朝意义极重,此地之地理位置正处山海关咽喉,由山海关一路去往辽东,便是古称辽西走廊之地带,往东可以勾连朝鲜、日本等国,同时又可以防范戎狄之入侵……辽东在手,则大唐可以联新罗灭百济,辽东若在于他人之手,则隋炀帝三征高句丽,费尽粮饷损耗人力而不可得华北之安宁……今日甲骨研究会于成立典礼之上特设粗食待客,实乃提醒众人辽东之重要,警示众人而今辽东百姓生活之艰苦也。”

“年年漕运皆有输辽之份额,且山东一省还可以内部调拨,而辽地边民却只有粗食豆酱,甚有数年不见荤腥者。则数万之粮饷输往何处耶?以高粱豆酱待边军,则何以使此军民而抗蒙古耶?此诚哉大问……”

《苏评报》面向的读者群体比较高端,讨论的内容也更加深入,试图从一个现象而显露出边境治理的问题。

冯子轩阅读完文章,默默的放下了报纸。

他对面那僧人见他读完这文章,主动说道:“此消息真个震惊,若无王建阳等人发现红山玉器,且在甲骨研究会典礼上细数辽东人之情况,贫僧甚至不知道辽东人如今是这样情形。”

冯子轩说:“在下所难以忍受的乃是内地人,于此情形之下,居然对于辽人还份外歧视。山东一地与辽人血脉相通,然而却以为那些辽东军户乃是胡虏一类。辽东军户子弟在此情形下还能够读书入关参加科考,可见都是心向我大明的真正文人,然而到内地却广受歧视,甚至被人赶出本地,不让在本地考试。”

“这情况的确惊人,如此对待辽东之人,长久了会离心离德的,”僧人问冯子轩:“你看过王建阳在开原会讲的《红山玉讲稿》吗?”

冯子轩道:“我今日买了一份,正准备回家去阅读呢。”

那僧人推荐说:“你应该快看此讲稿,读完这讲稿便知晓辽东实乃我中华祖源之地,内地人以为辽东地处边比是蛮荒所在,其实都是古板思想。看了此讲稿便更能理解歧视辽东人思想的无稽了。”

“果真如此?那我便看看。”此时夜色已晚,床上许多人已经早早睡下,冯子轩从背囊中掏出那本《红山玉讲稿》然后弓着腰向前爬行,一路上他要小心别踩到旁人的腿,挤挤挨挨凑到船头,他这才掏出书本借着船灯开始阅读。

《红山玉讲稿》本来就是为了给那些对于红山文化没有任何了解的读者科普用的,王文龙写的深入浅出,冯子轩哪怕金石学功底不算强也很容易能够看进去,他很快就为王文龙那缜密的推理给折服。

一直到半夜,冯子轩才把这讲稿看完,仿佛是在书院中听了一日的会讲,脑中还在回味。

正如同那僧人所说,冯子轩在读完《红山玉讲稿》之后对于辽东的文明地位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再联想到辽东人的遭遇,辽东明明是中华文化的祖源之一,辽东人却被歧视认为是蛮夷,冯子轩心中更加觉得同情。

且在同情之外,辽东的地缘位置如此重要,辽东人却被如此对待,也让他感到十分危险。

甲骨文研究会的成立是今年文坛上一件大事,王文龙借助这次典礼对辽东进行的宣传也十分成功,天下人说起这成立典礼,就必须提到王文龙给公卿们上的那些粗粮饭,以及背后辽东人的故事。

事情有了热度,王文龙趁热打铁,又写了一篇文章发到下一期的《苏州旬报》上,文中他提出应该立刻开展红山文化相关的考古研究,王文龙提出几种模式,一是让甲骨文研究会主导,若是甲骨文研究会行无余力,则可以广邀天下有能力之士,或是出钱或是出力,远赴辽东,就如同当年安阳的甲骨发掘一样,在辽东也进行考古活动。

王文龙这一倡导肯定能吸引一些人去辽东,一来可以更好的进行考古活动,二来也能活络去往辽东的道路。

不说像安阳甲骨一样,吸引整整一个甲骨社的文人去往镇夷堡,哪怕就是去十几个人那也能组成一支商队了,镇夷堡一年也就能去五六支商队,如果每年多一支商队,是真能降低往镇夷堡运送物资的成本的。

王文龙的这一提议果然获得天下文人的称赞,许多文人都表示朝廷应该立刻改善辽东的情况,有些府县学的文人为此搞出联名上疏。

还有不少文官也跟着蹭热度,要求严查辽东军输问题,朝廷明明拨了那么多粮饷,怎么边关的军户还在吃粗粮豆酱?

朝廷方面也给出态度,别的问题好还有待解决,但能做的事情先做了起来,一个月后万历皇帝明发上谕,要求顺天府每年专拨五个乡试名额给辽东举人。

这到底让王文龙有些欣慰,虽然他知道内地人对于辽东百姓的歧视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消失,但情况起码好了许多。

不像原本历史上一样,原历史上此时大明的舆论简直像是在逼着辽东人去投后金。(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