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科幻 >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 第449章 护粮风潮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449章 护粮风潮

作者:无相黄叶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5-03 18:04:13 来源:2mcnn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十月中旬,东山聚会的十几个文人所写的文稿经《苏州旬报》下属的油印厂印出,满苏州发放。

王文龙的《杂诗》经过几天时间已经在苏州的文人之中流传开来,且这批文稿的质量相当不错,而且全都是以批评时局、呼唤世道清明的内容为主题,天然具有传播能力

《苏州旬报》也适时报导,称此事为福建莲社、江南西湖会的文人聚集太湖畔“为天下同声共呼”,应者云集。

报道加上有这批文稿做底子,在江南受水灾人心惶惶的背景下,立刻引来大量认同。

反正王文龙知道此时天下最大的矛盾就是党争以及税监,只要舆论起来,自然而然就会冲击向这两个方向。

于是虽然最初大家的批评方向都很模糊,《旬报》却也没有做刻意的引导,怕落鼓吹舆论的话柄。

《苏州旬报》只是暗暗添一把火,做了南直隶水灾的后续报道,将采访到的水灾灾民衣食无着的情况反映出来。

文会和诗稿针对的是中上层文人,水灾报道则调动起了普通江南市民的情绪,两相合流,苏松常镇四府的民情一下就沸腾起来。

百姓们极为不满,各大报纸也争相质问:为何南直隶流民涌入苏州,官府却不加以救济?

苏州官府本就害怕流民生出民变,这时本地百姓也闹将起来,官府瞬间紧张,什么御史、布政使都来关心流民情况。

刘成以及税吏阻挠放粮本来就是大张旗鼓的半公开行为,自然一查就清楚,官府知道了,虽然不好直接公布,但是官府上下全都知道了这消息,和直接公开也没什么区别,不久之后,苏州街面上也就把真实情况给传开了。

之前苏州百姓虽然有些人知道刘成在阻挠运粮之事,但是因为苏州家中自己有粮所以还没有引来太大舆情,可这时情绪汹汹之下税监自然成为情绪宣泄的出口。

原本刘成自以为可以压下此事,却没想到在民意裹挟之下这消息瞬间就爆了,整个江南从贩夫走卒到文人士大夫全都开始痛骂他的恶政。

东山诗稿之中的诗句其实有不少是在骂党争的,最开始东林党都不敢出来说话,直到此时火力焦点被转向税监,东林党人也终于跳出来。

东林书院连续几天在会讲之中痛陈税监误国,于是江南的士绅们在对抗太监疏通赈灾粮这一条上团结到了一起。

力量迅速壮大。

杭州、苏州、镇江、松江文人堵塞文庙,上疏痛批刘成的恶行,叶昼则等人则号召民党同仁一起到南直隶去护粮。

这其实是学习了徽州商人做生意的方法,不少徽州人考到秀才之后就不继续科举,只要有秀才身份一般税监关卡就不敢拦,他们可以直接利用秀才身份去做生意。

叶昼则号召民党之中的秀才利用自己身份,跟随卫所兵一起运送赈灾粮,只要有人敢拦,秀才就闹。

这一套若放在福建肯定不行,诸生之乱中秀才冲击高宷的府邸照样被乱棍打出来,但放在江南却是另一情况,江南的市民阶级已经十分强大,没有足够见血的利益,普通太监还真不敢和江南的读书人顶牛。抓一个秀才容易,但江南的市民声量起来了,真会跟太监死闹。

转眼来到十月末,《苏州旬报》新一期将民党的这一倡议全文发出,对于刘成杀鸡儆猴般抓了几个秀才的事情却一点不提。

这自然可以造成一种舆论,秀才们去跟太监顶着干,出不了事情……于是自发帮助护送漕粮的秀才们越来越多,甚至有那得闲的跑到常平仓外常驻,看见运粮就搭伙上路。

而更大规模的行动则是伴随卫所兵一起运粮到受灾前线,江南文人对此热情极高,反正又没有多少实际危险,还能够有一种参与国家大事的感觉。

苏州,范家。

张贞观坐在花厅之中,和范允临夫妻聊起南直的情况,连连夸奖文人们正义凛然,护送着一批批粮食赶奔灾区,大大缓解了当地百姓的粮荒。

听他说了一通,徐媛笑道:“惟诚先生应该早几天来苏州,民党誓师北上那日的景象才真正壮观呢。”

叶昼则为民党邀请江南名士一起护粮赶奔南直,说是要一直将粮食送到大坝上,应者云集。王文龙、沈德符等人都参与北上,共襄盛举。

一起去的名士实在太多,光是他们所带的仆人都比运粮队的力工还要多了,王文龙号召这些读书人自己也不空手,每人都要背一袋粮食,起码要背上自己的口粮去前线,众人都同意。

幸亏王文龙有此一言,要不然这群人到那里反而给人家添麻烦。

张贞观笑道:“我在沛县已接待了他们几次,建阳、虎臣我都是见过的,这次正是专门来苏州要看他们出发的盛况。”

他是沛县名士,万历十一年进士,因为反对三王并封而被万历皇帝除名,当年被罢官之后张贞观青衣步出都门,天下养望。

张贞观回到家乡之后一直赈济乡里,他的沛县就是这次水灾和疏通朱旺口最前线的所在,灾情太严重,加上之前刘成阻挠赈灾粮,眼见要闹出人命,此时江南士人这股抗击税监风潮出现,真是打在关键点上,眼见粮食不断输去解救家乡百姓,张贞观怎能不高兴?

喝了口茶,范允临又问:“惟诚先生从沛县来,可有带最近京城邸报?”

因为朱旺河口的施工南北交通都受到影响,虽然不至于全无消息,但是拖延是肯定的,京城邸报到达苏州城的用时要比没受灾的时候晚上好几天。

“没带在手边,但我已看过,并无什么大消息。”张贞观笑问:“长倩是否担心京城变动?”

“离开京城这么久,就怕我们甲骨研究会出问题,”范允临叹气说道:“外头人看甲骨研究会情况光鲜,却不知道因为党争,我们研究会也是走的如履薄冰,要是京中有什么变动,研究事业肯定会受影响。”

张贞观道:“甲骨会的红山考古不是做的不错吗?满天下都闻红山玉的名声。”

徐媛笑道:“那都是王建阳的功劳,红山考古说是甲骨社所为,其实是他发起的。多亏了有这红山玉的发现,甲骨研究会成立之时,也来了个开门红,咱们甲骨会做事也有了个大名声,容易不少。”

“常听王建阳的名字,原来他如此能为!”张贞观惊讶,有些后悔在沛县时和帮助运粮的王文龙点头而过,没有多走动交流。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