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科幻 >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 第75章 闽道更比蜀道难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75章 闽道更比蜀道难

作者:无相黄叶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5-03 18:04:13 来源:2mcnn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明代官府的新年休假是从国朝之初开始逐渐增加的。

最开始朱元璋定下的例子是每年正月初一日文武百官放假五天,除夕没假休。

到了永乐七年又增加了从正月十一开始到正月二十一的十天元宵假期。

明代官员每十天有一日的旬休,新年和原先两个长假之间隔了五天总是奇怪,于是官员往往就会把旬休调到正月一起放。

到了隆庆年间假期日子继续增加,从正月初一放到正月二十。

等到万历当政,这货本来就不重视官员上不上班,对于放假自然更宽松。

万历二十七年从腊月二十四日开始放除夕假,要放到正月二十,直接放了二十四天,将近一个月徐学聚都不用上班。

官员放假很爽,但是衙门里不可能将近一个月没人干活,王文龙作为徐学聚的幕僚只能主动去值班。

眼看离除夕越近,衙门里早上来点卯的人就越少。

除夕那天王文龙早早来到布政使司衙门,看着日上三竿衙门大门都没开,一旁的王平保已经坐在下马石上数砖缝,王文龙眨眨眼睛,突然觉得自己好蠢。

于是一甩衣袖,翘班回家。

作为新晋的八闽名士、徐藩台的头号幕僚、新晋神仙,王文龙今年的春节过得格外充实,福州城里的头面人物都送帖子来请。

像衙门里三班六房这样的角色王文龙都不需要亲自去应付,丢给邓志谟或者王金贵带份礼物就行,光是其余上得台面的人物就足够王文龙忙活。

他找李国助借了一匹马,骑着上县下乡,到处吃酒。

初三日,王文龙在自己的作坊里开了一个大席面,邀请作坊里的工匠吃喝。

临近元宵节,福州有钱有势人家家家都做龙灯会。

徐学聚比王文龙更受不了,透露出想要王文龙帮他去吃龙灯酒的意思,王文龙果断请假,去往福清找叶成学。

万历二十八年正月,王文龙的《欧体楷书九十二法》终于付梓印刷。

虽然几家南京徽州的书坊都愿意印刷、福州漳泉的书房也有来找,但这些人都是看着王文龙的面子。

漳州书坊愿意多出稿费,却要求王文龙把救荒瓜菜仙人的图样和他的名字一起印在扉页增加销量。

王文龙当然不愿意,他知道自己的《欧体楷书九十二法》是一本好书,如果卖的售价低廉,肯定有销路。

而这些人完全不理解蜡版印刷的优势,销售思路跟不上,勉强用了蜡版技术也是白费。

最终在邓志谟牵线下他决定还是和头脑灵活、擅长在低端市场打价格战的余象斗合作。

《欧体楷书九十二法》已经由建阳双峰堂开始印刷,用蜡版印刷速度很快,不过王文龙却等不及上市了。

正月十四,他带着王平保去往福清和叶成学会合,王文龙这次干脆请了一个长假,打算年后应邀和叶成学去三吴游历。

明代之前福建民间有闽道比蜀道更难的说法,蜀道的难处在于高和险,而闽道的难点就在于山多。

福建的山不是高耸入云,也不是过不去,就是单纯的多,走不完的那么多。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当年从江西出发前往福州,直线距离三百公里的路整整走了两个月,曾巩事后在书中拼命吐槽:“山相属无间断,累数驿乃得一平地。”

想想每天起床就爬山,爬到驿站就睡觉,第二天起床接着爬,连续两个月,就知道曾相公当年经历了怎样的痛苦之旅。

好在南宋开始为了巩固南方,朝廷在福建修了大量道路,王文龙和叶成学此时想要出福建已经简单的多。

王文龙在福清住到正月二十,过完年便跟叶成学一起沿闽江而上

船经闽江、建溪到建阳,然后转南浦溪到浦城。

之后全员登岸,走陆路出了仙霞关就到达浙江江山县。

浦城到江山县这段路程在后世开高速不过一个小时,但真正走起来才知道厉害。

王文龙几人走了一上午都还在崇山峻岭间穿行,身边的景色似乎从没有变化过,让人走着就觉得疲乏。

好在一路上会经过一些集市村坊,总算有吃饭休息的地方,身边多少也有些人烟。

距离仙霞关越近,路上的商队行人就越多,虽然还在正月里但是商人百姓可不能像朝廷官员一样安然放假,草草过完年就要出门讨生活。

临近傍晚终于快要到达仙霞关。

王文龙和叶成学几人没带什么行李,走的比拖着货物的商人要快得多。

他们一路超过几个商队,即将走上关前的官道,就见前面路上出现一个骑驴的少年。

少年看背影不过十多岁年纪,身边带着书童,身上背着行李,像是要去游学模样。

两人都有些奇怪。

这么年轻的少年出来游学本来就新奇,更何况现在还在正月读书人也没必要这么急急忙忙的出门。

心中好奇加上旅途无聊,王文龙和叶成学决定上前去打个招呼。

那少年转过脸来,见到两个读书的年轻人便拱拱手。

“学生福清叶成学。”

“学生建阳王文龙,朋友是哪里人?”

那少年闻言一惊,开口用闽南口音激动问道:“敢是写《葡萄牙国史》的王文龙?”

“正是学生。”

少年连忙再次见礼:“学生是莆田黄道周,正要去衢州游历。”

听到这个名字,王文龙立刻就反应过来,作为福建孩子,王文龙从小就听过黄道周的名字。

抗清大英雄,虽然眼前的是幼年体。

一番询问两人也弄清黄道周的身份,然后都有些惊讶。

黄道周祖籍莆田,生于漳州,他五岁进入铜山的崇文书院读书,几年后就开始考科举,去年黄道周十三岁时就已经考上秀才,今年黄道周十四岁,已经去游学广东,还受邀要去衢州游历。

相比之下,王文龙两人突然有些自惭形秽。

王文龙的监生是捐的,叶成学也没好到哪去,考了个秀才的名头救恩荫到国子监读书,要不是有个好爹,这辈子都不知道能不能考上举人。

就这样他们俩还秀才老爷监生老爷的混的有来有去。

再看看人家黄道周,叫他们两个成年人脸往哪里搁……

可这时黄道周明显对王文龙更加崇拜,他从包中掏出一本《葡萄牙国史》,拉着王文龙就尊敬说道:

“先生这书写的真好,从广东到福建都在翻刻,我正想回福州之后去寻先生,却没想到在此遇见。”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