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科幻 >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 第80章 一篇雄文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80章 一篇雄文

作者:无相黄叶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5-03 18:04:13 来源:2mcnn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黄道周要记录王文龙的《天演论》演讲,叶成学也来凑趣,他让自己的仆人取出上好的松烟为黄道周磨墨,黄道周找了张桌子铺开纸张,王文龙就复述起来。

这年代记录口述内容并不是完全的逐字抄写,而是要依赖记录者的自己翻译,就好像许多宫廷档案实录之中,皇帝开口说话都是“知乎者也”但实际生活中,哪有人会没事说文言文?皇帝平时说的也是大白话,只不过是记录起居注的官员直接翻译成文言而已。

这时黄道周抄写王文龙的口述也是用类似方式,写成文言文字数更少速度更快,同时还能烙印上记录者的文风。

黄道周落笔刚写下几个字,旁边的叶成学就忍不住叫了一声好。

黄道周的字太漂亮了,完全没有十四岁少年的稚气。

黄道周的楷书学自钟繇,又更加灵动,几乎自成一体,虽然现在还没有到大成境界,但是也已经比王文龙这种大路货的漂亮楷书要高明太多,有识之士一眼就能看出黄道周书法之中的灵气。

王文龙边说边看黄道周写下来的东西很快发现黄道周在记录之时的用词还有更改,把他原本的大白话给改的古雅了许多,而且很有理学的趣味。

黄道周自己专攻的六经就是《易经》,成年之后更是以“明天道以济人事”发展出自己的一套“救时”思想,成为黄道周以后思想的总纲。

前世清末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也是把一本生物学书籍掺杂入大量的易学内容,这下刚好和黄道周的理念相融合,黄道周越写越顺手。

虽然黄道周写的是文言文字数较少,但是用毛笔写字到底也跟不上王文龙说话的速度,所以前前后后用了半个时辰,才终于将一篇文字给写完,写完之后,叶成学和黄道周都是眼前发亮。

叶成学主动说道:“可否让我帮忙润色?”

叶成学的诗才相当高,论理不如黄道周精到但是为文字添加文采还是足以为之。

黄道周点点头,叶成学便接过毛笔思索半天,与黄道周一起参考着删改。

这时王文龙已经累了,于是在一旁拢过被子和衣睡下。

到王文龙再次醒来却见黄道周和叶成学还乐此不疲的坐在案前谈论着这篇文章。

看向窗外,只见天色已经微微泛白,居然两人讨论了一夜。

见王文龙醒来,两人这才发现油灯已经灭了,仆人都已去睡下,但两人却还是精神灼灼。

叶成学问道:“建阳,你说这篇文字该取个什么名字?”

王文龙打个哈欠:“就叫《天演论》如何?”

叶成学和黄道周相看一眼,黄道周连连点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天演之名恰如其分!”

王文龙这时起身来看两人写出的文章,眼睛一扫桌面,只见两人删改的稿子已经有厚厚一摞,至少改了八版。

文章最后落的名是“作者建阳王文龙,录者莆田黄道周,删改福清叶成学。”

这长长一串名字让王文龙有些惊讶,他感到似乎这篇文章真能有点名气。

看了一眼文章,大意别说黄道周和叶成学的一番润色,真的让文章才气斐然同时整个论述过程还没有脱离王文龙原本的框架,贴到严复的《天演论》上做一篇总序没有丝毫问题。

王文龙连连点头称善。

天亮之后众人收拾,继续赶路,又走了一上午时间终于骑着马过了仙霞关,他们没有在江山歇息,叶成学一进县城就让管事去雇船。

从江山县就可坐船溯衢江而上,再不需要走路,几人早就走的烦了,这时争先恐后的要坐船。

小船摇摇摆摆的开行,这里已接近江南地方,航运越发发达,已经有水乡的风貌。

大江之上往来的船只中除了商船之外还有大量服务业船只,卖茶卖酒卖饭的,甚至还有娱乐业,说书唱戏的小船晚来招揽客户,如果高兴,可以请说书先生上船来,说书人家有自己的小船在后面摆着,只要主人家包饭包宿可以一直陪着主家说到严州,路上时间足够说完一本长篇。

叶成学上船之后就在船上叫午饭,从卖小吃的船上买了衢州肉圆、熏鱼熏兔,又买了一坛客家老酒。

正月天气,三人在摇摇晃晃的小船上用火炉温着老酒,边吃边聊。

黄道周才十四岁,自称可以喝酒,但其实不行。

他硬喝了两碗后试图想要吟诗,结果很快耐不住酒力倒头就睡。

昨晚黄道周和叶成学两人通宵奋战,又走了一上午的路,船只摇摇晃晃中叶成学很快也就眼皮打架,他的仆人从后船跳上来,给叶成学送了一领皮裘盖着,叶成学告个不便,倚着船舱也睡着了。

王文龙把火炉搬到船头,一边喝酒吃肉一边慢慢的看着风景。

船行到天色将晚,在江边安静处下锚,众人都在船上歇息,第二天清晨继续赶路,上午没过已到衢州。

黄道周和自家书童上岸,告别时叶成学和王文龙各自送了他几两银子作为程仪。

黄道周感谢而去。

王文龙和叶成学两人还要继续北上,接下来的路程几乎全部是坐船,先由衢江进入富春江,就能到达杭州,到杭州之后再转京杭大运河便可到松江府、苏州、镇江,转长江水道就能进入南京。

这年代的江南为什么繁华也就由此可知,整个三吴全是由水网联络起来的,人员商贸的往来比只有闽江主航线的福建不知要方便多少。

……

去往衢州开化县的路上,黄道周一路还在整理《天演论》的文稿。

包山之麓的包山书院始建于南宋乾道年间,在南宋时期是江南四大书院之一,当年吕祖谦,朱熹等人曾在此举行三衢之会,对于程朱理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如今虽然包山书院在有明以来渐渐无南宋之时那般显赫,但依旧是衢州有名的书香文地。

黄道周进入书院时余建隆就急急忙忙前来迎接,“幼玄可是让我好等,书院中有好几位先生都想见见你这位朋友呢。”

黄道周却是不等跟余建隆一起走进书院,一见到他就先拿出一份稿子:“熙廷先生不要着急,你先看看这篇文章。”

余建隆接过文章扫了一眼,见到是篇散文便笑道:“什么文章这样着急,可是伱最近读易经又有了什么感悟?”

余建隆在广东一见黄道周就对黄道周小小年纪却对易经见解独到感到大为惊奇,这也是他邀请黄道周来书院游学的原因。

黄道周却觉得自己的解释在王文龙的这篇文章面前全是白说,当下只是急忙说道:“先生请先读了再讲!”

5/6,还有一更,会尽快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