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历史 > 民国风云人物演义 > 第597章 北大三宝

民国风云人物演义 第597章 北大三宝

作者:实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2-03-23 10:18:11 来源:言情小说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北大张开双臂,热烈欢迎胡适再返校园。

1946年7月31日,北大各院系教授、助教举行欢迎茶话会。这也是北大校内管理层与教学层人士与胡适的首度集体碰面。

会议由傅斯年主持,胡适旁边坐着傅斯年、陈雪屏、郑天挺。

陈雪屏,生于民国前十年,江苏宜兴人。1920年进入北京大学的预科班,1922年至1926年在哲学系修读,主修心理学,师承陈大齐先生。1926年至1929年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研究所进修。1930年返国,在东北大学担任教育心理系主任。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陈雪屏返回北平,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任职。1932年回到北大理学院的心理系任教。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曾短暂代理国民政府教育部长。

陈雪屏后跟随蒋介石集团去台湾,1949年出任台湾省教育厅长,而后担任考选部长、行政院秘书长、行政院研考会主委、国建会副主委、主委、国策顾问,总统府资政。

他这个时候正担任北大训导长。

郑天挺(1899年8月9日 [1] -1981年12月20日),原名庆甡,字毅生,入大学后改名天挺,笔名攫日, 福建长乐首占乡人,生于北京。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教育家。

民国九年(1920年)于北京大学国文系毕业后,参与厦门大学筹建与教学,兼任图书部主任。民国十一年(1922年)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民国十三年(1924年)毕业后,任教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总务长,北京大学教授、文科研究所副所长等职。

1981年任中国史学会主.席团执行主.席。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组负责人,中国档案学会顾问等。第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等职。

此时,正担任北京大学秘书长。

下午四时半傅斯年宣布开会,首以幽默的口吻说北大有三宝,即蔡元培、胡适,及本校全体教授。随即致简短的欢迎词。

紧接着胡适起立致词,他首先“修正北大三宝论”。说北大确有三宝,即蔡元培、蒋梦麟及傅斯年。特别谈及了傅斯年对北大的功绩,不时亲热地用手拍傅肩,因为用语幽默风趣,引起大家的哄笑。

其实,胡适此时的所作所说,并不简单,显示的是大智慧。

心直口快的傅斯年在这儿的“北大三宝”之说,在推重胡适的时候,却将前任校长蒋梦麟(1886-1964)排除在“北大三宝”之外,并不是粗心大意,而是有意的。这于情于理,确也说不过去。事实上,曾任民国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长的蒋梦麟,自1930年12月出任北大校长之后,直至1945年8月辞去北大校长一职,在任时间近15年之久,为北大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这是位有作为,勇于担当的校长。在蒋的任期内,历经九一八事变、“华北自治运动”、七七事变、西南联大筹建等诸多艰险历程,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他还是倾尽全力,冒着种种政治风险,履行了特定的历史使命。

但由于西南联大时期,蒋梦麟曾力主联大从昆明迁至云南蒙自时,多位教授表示并不认同。他也明确表示不支持学生闹所谓的“救国运动”,为此也饱受学生群体的指责甚至攻击。加之三校合办的西南联大中,始终以梅贻琦校长主政。蒋梦麟行事低调,且常住重庆,没能为北大在联大内部争取更大的话语权,对此,北大教工学生群里也颇有怨言。所有的怨言和质疑,最终形成了在北大恢复建制时“倒蒋(蒋梦麟)举胡(胡适)”风潮。就连蒋梦麟的老友傅斯年、周炳琳等也成为“倒蒋”的一分子,他们一致希望请当时尚在美国的胡适来担任北大校长。最终的结局,自然是倒蒋派大胜。

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在此次茶话会上,傅抛出“北大三宝论”,显然有借褒胡而贬蒋,有意无意给胡适出了个难题。

胡适当然明白其中利害,立即对傅论予以纠正,不但肯定了蒋的治校功绩,并随即打趣似的把傅本人加入“北大三宝”之一,插科打诨之间,如太极推手,谈笑间,消解了现场诸位心照不宣的种种芥蒂。至少,现场氛围重又轻松起来,不至于剑拔弩张、不欢而散。更没使傅斯年当场难堪。

胡适显然不想节外生枝,马上岔开话题。说起本人近来不愿意多说话,也觉得不应该多说话,九年以来,未曾尝到诸位所尝到的种种痛苦,而在美国苟且偷安的过了九年,深觉得无颜对大家。

说自己交出驻美大使职务后,四年前本拟返国,因患心脏病,医生坚嘱不可做高空飞行,同时连爬楼梯都不可以,所以才一直赖在美国。虽然后来自己做饭、洗衣、扫地,住在纽约一间小屋内,可是觉得比诸位幸福得多,因此时常感到无限的惭愧。

“本人自当民国六年入北大任职,只是愿意教书,虽然先后做过文学院院长,以及五系中的四系主任,可是一百分不愿意担任行政方面的事务。此次发表北大校长,事先根本不知,接到朱部长的电报后,考虑了五六天,才有条件的答应下来。

“今日北大于无意中增加了三个学院,人数增加了五倍,这是可喜的事。可是我们想到中国从亡国的危机上跳到了四强之一,坐在第四把椅子上,现在已经被人赶下而坐到第五把椅子上。我们就该觉到我们责任的重大,假如想坐稳第五把椅子,是必须要以文化做基础的。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可是没有五十年的大学,这是一件如何痛心的事,我们真该替这五千年的古国,替这坐第五把椅子的国家办一个现代化的大学……”

胡适讲完后,汤用彤教授代表全体致词,并提议致电蒋梦麟表钦仰之意,当经全体同意,推傅斯年起草。

这显然是一温馨之举,尤其另在场的保蒋派心情舒畅。

汤用彤(1893年6月21日—1964年5月2日),字锡予,祖籍湖北省黄梅县,生于甘肃省渭源县,哲学家、佛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1917年,清华学堂毕业后留学美国,入汉姆林大学、哈佛大学深造,获哲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改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常务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汤用彤是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少数几位能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之一,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 著作有《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印度哲学史略》《魏晋玄学论稿》等。

1946年8月4日,北京大学校友会在蔡孑民先生纪念堂召开欢迎会,热烈欢迎胡适归国。当时,胡适虽尚未正式出任北大校长,但任命早已公布,因此,这次欢迎会,实际上也可以视作北平文教界欢迎胡适出任北大校长的首次集会。

大门上面横挂着“北大校友会欢迎胡校长”的红布标帜。几十年的老校友、新校友,陆续由这标帜下走进去。

下午六点多钟开会。这时,小雨刚刚下完,地面还泥泞着,蕴含着不少的水分,空中也没有放射出阳光。会场里的人们,感觉到不太热。同时,在这凉如新秋的场合里,瞻仰着胡适的风采,听他发表久违了的演讲。

胡先生总是微笑的。这次,集新旧校友二百多人于一堂。欣喜的情绪,更是可想而知。他穿着米色纺绸长衫,显出非常愉快轻松的样子,和校友们握手,快要握不过来了,那样恳切、诚挚。

会议主.席吴铸人,同学代表刘瑶章,这二人,一个主持着河北省党务,一个主持着北平市党务,都是校友。由吴致开会词,刘致欢迎词。情真语诚,在场的校友不住的点头。

吴铸人,字梦燕,别号寿金,安徽盱眙(今属江苏)人,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生。毕业于国立北京大学生物系,嗣赴英国留学,入牛津大学,获农业经济硕士学位。曾任私立北平大同中学校长,国立中央政治学校附设蒙藏学校主任,香港辅人书院院长,中国国民党中央训练团党政训练班毕业学员通讯处处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三处第十组长,国民党北京第一区党部委员,直隶省党部委员兼青年部部长,河北省党部指导委员会委员兼训练部部长及河北省党务训练所所长,国民党第六届中央委员,行宪后任立法院立法委员,北平市党部主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去台湾,任“立法委员”。1984年5月逝世。终年82岁。

刘瑶章,直隶(今河北)安新人。192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天津《益世报》总编辑、南京中央通讯社编辑主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党河北省党部主任委员、河北省参议会议长、北平市市长。1949年随傅作义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水利部办公厅主任、部长助理,水电部顾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