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都市 > 你好,1983 > 第一百三十章 过小年

你好,1983 第一百三十章 过小年

作者:隐为者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2-06-02 00:40:40 来源:言情小说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事实上,在刘青山看来,需要去巩固和加深的关系,还有很多。

人情社会,人和人之间走动的多了,感情自然也就会不断加深。

所以在第二天,他就拿着拟定的一份名单,找到了支书爷爷和张队长,一起商量。

“啥,给县领导送礼,这算不算是搞不正之风啊?”

老支书一贯稳重,觉得这样似乎有点不妥。

“也就是送一些蔬菜,过年尝尝鲜而已,也表示一下咱们夹皮沟,对领导们大力支持的感谢。”

刘青山并不准备送别的东西:一大捆韭菜,一大捆芹菜,再加上几斤黄瓜。

张队长点点头,表示支持:“对对对,县里的王县长还有郑县长,公社的孙书记这些领导,都来参观过咱们的大棚,看望下,表示一下心意,还是很有必要的。”

嗯,好像也是这个理儿,亲戚朋友,过年还要串个门呢,老支书也就不再阻拦,把这件事交给刘青山和张队长进行操办。

不过也不着急,怎么也得过了腊月二十五,快要过年了,再把蔬菜送过去。

太早的话,没等过年就烂了。

这几天时间,刘青山就天天跟着杀猪,就连猪血都没扔,用喂得罗冻成一个个的血坨子,吃的时候放到盆子里一化,照样可以吃。

所说的喂得罗,就是一种小水桶,下面细,上面粗。

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因为这东西是从毛子那边传过来的,其实是俄语的音译,跟木刻楞的道理一样。

除了杀猪,顺带着,刘青山也把家里那些二串子小公鸡也都宰了,一共二百多只。

等汽车厂来人,直接也拉走,别说二百只,就算是两万只,人家那边也能消化掉。

宰杀完的小鸡,一个个都盘成一团,鸡皮黄灿灿的,一看就有食欲。

平均一个也就三斤多,大概能值四块钱左右,二百多只,将近一千块呢。

去除成本,也能赚五百多,惹得村民都羡慕不已。

不少人都暗暗下定决心:来年也要开始养鸡。

只是现在是冬季,刘金凤的蛋鸡也就没有繁殖,怎么也得到天气暖和之后,再挑选二三十只健壮的小母鸡,跟那两只种鸡合群。

这时候再下的蛋,就全部用来孵化鸡雏了。

杀了这么多鸡,留几只过年吃,另外还剩了不少鸡杂。

包括鸡心鸡肝和鸡胗,尤其是鸡胗,绝对是好东西,无论是爆炒,还是酱鸡胗,都是一等一的美味。

忙忙活活中,就到了腊月二十三,按照这边的习惯,这一天叫小年儿,是仅次于春节的隆重日子。

过了小年,大年就进入倒计时,家家户户,都开始为过年忙碌。

小娃子们,一到这时候,就会唱着一辈辈传下来的歌谣: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写福字。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猪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出门走……

刘青山照例早起上山,锻炼完之后,跟着师父一起回家过小年。

按照当地的习俗,小年的早上要包饺子,一大家子人,众口难调,所以还是一荤一素两种馅儿。

素馅是韭菜鸡蛋,再剁点碎粉条头;另一样就是酸菜,加上前几天熬猪油剩下的油滋啦。

酸菜和油渣是绝配,酸菜喜油,油渣则比较油腻,中和到一起,吃起来贼拉香。

一大家子,加上王教授老两口,十好几口人,热热闹闹,凑到一起包饺子,一个面板根本都不够用。

过年过啥?

刘青山认为,过年过得就是人气,没人当然不热闹。

就像后来过年,家里两三口人,有时候孩子过年都不回来,那能热闹吗?

等刘青山煮完饺子,先用笊篱捞出来几个,放到锅台后边,然后把一直放在碗架子后面的灶王爷像请出来。

他是一家之主,所以祭祀名义上的一家之主的事儿,就归他了。

前些年闹得凶的时候,这些东西统统扫清,这两年,又有卖灶王爷的了,就是画在纸上的,比较简陋。

在灶台上又摆了一盘子灶糖,也就是上些日子赶集买回来的关东糖,然后,刘青山嘴里就开始念叨:

他们这边祭灶,专门有一套磕儿:“灶王爷,本姓张,骑白马,拿银枪……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念完这些,把灶王爷的像放到用秫秸扎的一只大公鸡上,塞进灶膛里一烧,灶王爷就去玉帝那边报到去了。

等到年三十,再把灶王爷接回来,继续担任一家之主。

简单的仪式结束之后,老四老五在外面放了两挂鞭炮,大伙就进屋吃饺子,满满的两大桌子,欢声笑语,好不热闹。

“我要吃麦穗饺子!”

小老四嘴里咋咋呼呼的,从盘子里夹了一个麦穗形状的饺子,先放到山杏碗里,然后自己又夹了一个,美滋滋地吃着。

这麦穗饺子,都是林芝包的,她手巧,麦穗饺子寓意着丰收。

其实无论是饺子皮儿还是饺子馅,都是一样的,不过小孩子图个稀奇,总觉得这样的饺子更好吃。

“那俺就吃这个合子,一家人和和美美的。”

刘青山夹了一个两层皮中间是馅儿的合子,一般这个都是包到最后,用来蹭盆边子的,没啥馅儿,不过寓意很好。

等吃完早饭,小老四和老五出去跑了一圈,就回来汇报:“哥,支书爷爷家的灯笼杆都竖起来啦!”

他们这边的风俗,过年都要竖一个挂灯笼的木头杆子,最上面绑上树杈,用彩纸装饰得花花绿绿的。

和外国的圣诞树,倒是有几分相近,也不知道是不是从毛子那边传过来的?

这个灯笼杆的来历也挺多,流传比较广的,与姜太公有关。

姜子牙封神之后,发现忘记封自己了,没法子,就蹲到灯笼杆的上面。

比较靠谱的说法,是从满族传过来的,努尔哈赤祭天用索罗杆,老百姓弄不了索罗杆,就竖个简化版的,慢慢就演变成灯笼杆。

过年的时候,竖起高高的灯笼杆,挂起打灯笼,亮亮堂堂的,过年的气氛不是一下子就有了吗?

听了俩小不点的汇报,刘青山也一挥手:“那咱们也把灯笼杆竖起来!”

俩小家伙立刻乐得直蹦,刘青山说完自己也笑了:“咱们这么做,俺咋有点傻子过年看街坊的感觉呢。”

他们要竖灯笼杆,二姐刘银凤就开始扎灯笼。

二姐手巧,年年扎灯笼的活儿,都是她的,先用秫秸扎出骨架,然后贴上白色的灯笼纸,最后再用彩纸来装饰,描龙画凤的,非常好看。

刘青山则拎着一把斧头,领着俩小不点去砍树枝子。

这个最好是用松树的树头,因为松针是绿的,再配上彩纸,显得特别有生机。

不过一个灯笼杆就破坏一棵小树,刘青山是不会这么干的,他还计划着,等开春领着大伙栽树呢。

来到房后,找了两个比较圆溜的榆树杈子,爬到树上砍下来,两个小家伙各自扛着一个,拖拖捞捞地往家走。

他家和爷爷家,所以弄了俩树杈子。

刚走到大门口,就听身后有动静,是一阵低沉浑厚的呦呦声。

山杏不用回头,就欢呼一声:“是大鹿鹿回来啦!”

不好!

刘青山撒腿要跑,可是哪跑得过四条腿的梅花鹿呀。

后背还是被轻轻顶了一下,他也顺势趴在地上,打完招呼就好了。

爬起来之后,山杏和彩凤,已经在那里和梅花鹿亲近。

还有几只今年生的小鹿仔,也凑上来,大眼睛水汪汪的,显得那么驯良和懵懂。

小鹿的脑袋还没山杏高呢,仰着头,正好舔到小丫头脸上,舔得她咯咯直笑。

在后面,则是大部队,这帮家伙现在也不怎么怕人,都用蹄子刨着地上的积雪。

瞧那样子是着急了:咋还不开饭涅?

自打入冬以来,鹿群基本上半个月左右,就会来一趟,刘青山家的苞米,都吃了好几百斤。

早晚连利息一起讨回来!

他嘴里叨咕着,又去收苞米,小老四还弄了一些大粒儿盐。

山杏一边喂鹿,嘴里还一边说:“今天是小年,给你们多吃点,就当过年喽。”

这小丫头,还真是善良。

鹿群这样亲近她,或许就是感受到了这种善良吧?

刘青山给她们俩拍了几张照片,有骑大梅花鹿的,也有和小鹿仔亲近的,然后就进屋扎灯笼头去了。

这活儿大伙都能上手,大姐把五彩纸剪成小三角旗,大姐夫负责抹浆糊。

四凤五凤喂完梅花鹿,也回屋帮着递小旗子,刘青山和母亲一起,负责把一张张彩旗,粘贴到树枝儿上。

等一个灯笼头粘完,就弄另一个,这个粘完,第一个也差不多干了,就拿到外面,绑到灯笼杆上。

灯笼头的下面,用木头钉一个三脚架,固定到杆子上,最前端帮一个圆铁环,然后就把灯笼杆竖起来,绑到园门的木头桩子上。

“真好看!”

五颜六色的小彩旗,被风吹得哗哗响,老四老五在下面直拍小巴掌。

这时候,二姐的灯笼也糊好了,有六个面,向周围伸出六条龙身,最末端挑着一个彩色的穗子,灯笼下面则是一个彩纸叠成的大红球,非常漂亮。

“挂灯笼,挂灯笼!”

老四嘴里一个劲吆喝着,一副迫不及待的样子。

刘青山心中颇有些感慨:以后过年,都说年味越来越淡,主要原因,还是自己动手越来越少,啥东西都买现成的,也就不那么珍惜了。

就像现在,啥啥都需要自己动手,自然就融入到过年的气氛之中。

他正琢磨着呢,就听二姐的声音在耳边响起:“三凤儿,你没往铁环里穿绳子,怎么挂灯笼呀?”

刘青山抬头瞅瞅,可不是吗,忘记拴绳子,灯笼自然带不上去。

要是把灯笼杆放倒,好像不大吉利啊。

刘青山往掌心吐了两口吐沫:“那只能俺顺着杆子爬上去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