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科幻 > 断头刀 > 第6章 第一节 胡子

断头刀 第6章 第一节 胡子

作者:尚雍散人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4-30 05:35:29 来源:2mcnn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唐时曾有位诗人,名叫李涉,乃做诗一首,单单调侃那绿林人物,诗曰: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姓名,世上如今半是君。诗的后两句,即便在今日看来,仍不免有战栗之感。然而若将此诗的意境放于清末的吉林大地之上,确也是如实的写照了。

话说二人逃离了海城,打马扬鞭直奔吉林谋生。书至此处您也许会觉着奇怪,天下如此之大,为何他二人单单要逃往吉林避难呢?原来这其中,确有一番缘故。

那关外的吉林大地,自古便人杰地灵,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不但有松花江奔腾穿流,还有长白山林海苍茫,更有平原之地沃野千里;盛产人参、鹿茸、貂皮、黄白蜂蜜、东珠、鲟鳇鱼、松塔等珍奇特产。千百年来养育了契丹、女真、赫哲、锡伯等各个民族的优秀儿女,也是满清王朝真正意义上的龙兴宝地。

朝廷为了保护此地的天然物产,在乾隆初年便颁布了封禁令,后来为了进一步合理规划产地,保证特产的品质,又专门儿设立了打牲乌拉衙门,划定出贡山、贡河及贡田,仅向北京皇室供应物产。到了清王朝的中后期,每到年底,全国各地皆有大量物产供应北京,这其中,当属吉林、黑龙江的皇贡最受关注。先不说普通百姓皆耳熟能详的人参、貂皮及梅花鹿,就是上千斤的鲟鳇鱼和翎羽华丽的飞龙鸟,也足以使北京民众争相围睹,万人空巷了。

后来,随着满清朝廷日渐**,关外边防军备废弛,与东北接壤的沙俄便开始蠢蠢欲动了。朝廷为了加强东北,特别是吉林、黑龙江两地的军力,逐渐解除了封禁政策,如此才有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移民潮——闯关东。闯关东的初期,由于地广人稀,为了能吸引更多的中原汉人来此开荒垦田,地方政府在圈地方面实行的是“任己制”。流民可以用弓箭圈地,也可以跑马圈地,基本上就是能圈多少便圈多少,没有规模上的限制,这也使得先来的人占地多,后来的人占地少,逐渐便出现了地主与佃农的分化;而手握大权的吉林将军又强制推行满民分治政策,进一步加剧了汉族与当地少数民族的贫富差距,也为后期的匪患风起埋下了伏笔。

就在麻三儿与成瘸子一同赶往吉林之时,恰值闯关东的高峰期,沿途之上尽是些三五成群的流民,均急急赶路。他们个个面黄肌瘦,拖儿带女,迤逦蹒跚而行,远远看去自有着说不尽的酸楚与凄凉。好在他二人有盘缠在身,又有好马做为脚力,不必像一般流民风餐露宿、忍饥挨饿。只要到了一地,二人便会去路边的车店之中打尖睡觉,虽然条件简陋,却好在颇为实惠,随便几个老钱便能填饱肚子,若是再肯加上一个大子儿,便可在热炕头儿上美美地睡一觉了,这对于辛苦赶路的人来说,已经是不错的享受了。

在这里又需另行介绍,所谓车店,顾名思义,便是供赶车的车把式食宿的地方。关外地区自古以来便是各类农作物的主产区,每年来此贩运大豆、高粱、玉米及小米的骡马车川流不息,终年不断;为了能让车把式吃好、睡好,车店便应运而生了。而车店中所住的,除车把式外,实则还有往来做小买卖的,打把势卖艺的,当然也有混迹于此的暗娼与窑姐儿,甚至还有躲避官面儿追捕的散匪和惯盗。

这些散匪俗称土匪,在前文书中我们曾有介绍,百姓皆称他们为胡子,或红胡子。至于如此称号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其民间说法纷杂不一,多数的说法是,土匪在作案之际,为了遮蔽面目,总要带上京剧的假脸儿,假脸儿上都是红胡子,因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老时年间,东北的土匪多有抬枪,此枪不比今日的步枪,乃是长达三四米,重有四十斤的大家伙,放枪之时需要三四个人同时协作,方可放响。土匪为了防止从枪口填进的火药受潮或飞入泥沙,多在枪口处塞上由红绒绳做成的软塞子,实则也为图个吉利。待要放枪之时,由二人扛住抬枪的前后两端,第三人则拔去软塞,将之叼入口中,再去点燃火绒。由于他叼在口中的绒绳有好大一团,远远看去便像是满脸的红胡子。至于以上的传说,哪个是真,哪个是假,至今已不可考,但红胡子的称号,确为关外土匪所独有。

二人一路之上走走停停,贪看沿途景色,直至临近吉林地界之时,已是秋天了。放眼望去,尽是“秋风吹似锦,余晖落日黄”的田园美景,大片的田亩之中,高耸的高粱、玉米,结了夹的大豆,均在微风之中轻轻摇摆,连带起层层波浪,令人心旷神怡。然丰收的美景虽然醉人,而入夜的寒风却丝毫不讲情面,每到天黑之时,北风则渐渐凛冽,吹得人浑身直打哆嗦,于是他们不敢贪走夜路,都是天将擦黑,便要打尖住店,再也不似身在辽南之时,尚敢雨中漫步,何惧天早天晚。

此金秋送爽,寒冬将至的时节,却是胡子最为猖獗之时,此辈好比过冬的老鼠,需在猫冬之前,多做买卖,待赚够了红柜(钱),便要去找相好,再一齐熬过这可怕的严冬。这一日,麻三儿与成瘸子来到一处小镇,此地名为石砬子堡,经打听,二人方才知道,此处已是吉林的地界了。放眼四望,堡子的周围尽是数百米高的荒山,在当地土话中,此类荒山被叫做烟囱砬子或黄瓜架,荒山上都是苍莽的黑松林,于北风的呼啸声中一同“哗啦”作响,听来甚是孤寂。成瘸子见此处荒寒闭塞,人烟稀少,想是胡子出没的所在,便招呼麻三儿赶紧住店,否则一旦天黑了,就许有性命之忧了。

二人放开马跑了一会儿,见紧邻大路之旁有一家颇具规模的车店,一拉熘十几间土坯草房,气派中不失乡野的温馨,中间土房的烟囱里尚冒出袅袅炊烟,离着老远便能闻到贴饼子的焦香气味。他们骑马进了木遮拦,见空旷的院子中已经拴了十几头牲口,仅在东北角儿尚有几个空闲的拴马桩可以使用。

二人正要打马上前,车店的掌柜已然听到了院中的动静,揩着两只手跑出屋子。此人五短身材,头戴一顶狗皮帽子,许是天还不算太冷的缘故,帽子的下摆只是耷拉着,随着主人的跑动,一齐上下忽闪着,显得十分滑稽。他上身儿是一件斑驳发黄的老羊皮坎肩儿,下身则穿着一条薄皮棉裤,脚上趿拉着一双空心儿靰鞡,一脸的烟火气,只要稍稍一笑,便会漏出整齐的白牙,甚是扎眼。

没等麻三儿开口,掌柜的已经抢步上前,熟练地牵住缰绳,扶着二人下了马。他一面招呼着,叫快点儿进屋,一面将两匹马牵到槽头,上了草料。末了,他还在草料中拌了两个生鸡蛋,伺候得十分周到。要说这穷乡僻壤间掌柜的又如何这般懂礼数呢?俗语说:“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莫不是这掌柜的口甜心苦,包藏祸心不成吗?其实他之所以如此谦恭,倒不是因为知书达理,而是生意不好做,不得已而为之的。

当时关外有句土话,叫做“车虎子进店,赛过知县。”这倒不是说那些只会赶车的车老板儿真有老虎般威猛,或是说他们在官场上真有什么路子,能比知县老爷还威风,而是说作为开车店的,实在是得罪不起这帮赶车的。那阵儿的吉林,前来谋生的多为山东人与河北人,山东人勤勉能干,肯吃苦,多以开车店为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关外的车店是越来越多了,竞争压力也随之变大。为了招揽生意,车店的掌柜便“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有的靠着热情好客招揽生意;有的则靠着掌勺儿的手艺吸引顾客;更有甚者竟靠着吸纳暗娼与贩卖大烟来拉回头客儿;然而所有这些伎俩若是论将起来,勉强还可以叫做“生意”,其若与那些与土匪勾搭连环,专抢往来客商的黑店比较起来,真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了。

别看麻三儿他们二人,不比成规模的商队,仅能算是落了单儿的客人,但只要腰间有真金白银,哪个掌柜又敢怠慢呢?先不说掌柜的在院中牵马、上料,咱们单说在这一路之上,麻三儿在听看间,学会了不少江湖门道儿,这会儿他正站在屋前,一边活动酸麻的胳膊腿儿,一边盯着几匹牲口出神。作为年轻人,他的眼力颇尖,甫一进院儿便发现有三匹马与众不同,别的牲口都是毛管稀疏,两耳歪斜,一副乡下牲口的顺从相;而这三匹马,不但比其他牲口高出一头不说,且两耳直立,颇有桀骜不逊之态,明眼人只要一看便能猜中,此类马必是经过战阵的战马。

若论起战马,在当时的关外并不鲜见。自打乾隆爷在位之时,吉林将军便会同蒙古郡王,在此地放养良马。奉天的老王爷也是八旗出身,自幼爱马成癖,在府中专设了养马房,并请来蒙古骑手专司驯马与遛马。麻三儿曾在府中做过苏拉和伴当,自然是看惯了的,故而一见这三匹马,便心生警觉,料想着在客人之中,必有驰骋疆场的狠角色。

成瘸子没有麻三儿一般的见识,他见麻三儿只是瞅着院中的牲口出神,还当是连日的辛苦,将他累坏了,便急忙拉他一同挑帘进店。二人甫一进店,便被这外表邋遢,内里宽敞的堂屋震惊到了,屋中正面的土墙上,有手绘的财神和灶王爷,地上则摆放着四张实木桌子,上头放着早已备好的面点跟油茶;堂屋的两侧全是一眼便可看到底的通铺卧房,房中烧着通火热炕,炕上有新铺的干稻草与皮棉被褥,只要望上一眼,便能让疲惫的旅人找到家一般的温暖与自在。

许是当地所种的粮食还没有收割,店中的客人并不多,只有七八个车把式,散坐在各自的铺面儿上,有的喷云吐雾,有的天南海北地胡侃,还有的只是盯住了麻三儿与成瘸子的脸,面无表情的打量着。店主拴好了马,便进到屋中给他们端上了滚烫的高粱米汤,让先喝着解解渴。两人接连喝了好几大碗,直热得全身冒汗,方才觉着一身的疲劳都随着汗水的流出消散了。就在他们正要开口与店中的住客攀谈时,房门忽然被猛地推开了,裹挟着一阵摄人的寒风,闯进三个人来。

三个人全都头戴六块瓦的皮帽,身穿羊皮大氅,里头一水儿的黑布裤褂,腰间扎有一掌宽的腰围子,小腿上打着绑腿,脚蹬千层底儿黑布鞋,一样的龙精虎猛,干净利落。再往其人的脸上看,一个个眉头紧锁,满脸阴郁,使人望之便似有不祥之感。

店中的众人都被这三位不速之客给吓住了,正不知是福是祸?倒是那位掌柜的,久在江湖谋生,并没有显露出丝毫的慌乱,而是立刻小跑儿上前,掸去了几人身上的尘土,顺手带上了房门。

三个人用阴郁的目光一一扫视了众人,当他们看到麻三儿的双眼时,略略停顿了片刻,便一齐围着一张桌子坐下。其中一个瘦长脸儿的汉子,虽然身坐木凳,却一个劲儿地回头打量麻三儿的脸,成瘸子瞥见麻三儿面色泛红,怕他年轻气盛,坏了大事,急忙将他拽起,躲到了里边的一张桌子旁,还偷偷笔画着捋胡须的手势,暗指这三人必是胡子无疑。

此时那个瘦长脸儿的汉子见麻三儿他们躲开了,便转头盯住了店主的女儿。这个姑娘身材高挑,面色白里透红,一身乡下丫头的装束,一根大辫儿斜垂在胸前,看上去不过十五六岁。瘦脸儿那一双贼眼先是在姑娘的脸上寻摸了一圈儿,进而又转向她高耸的胸脯,姑娘被他瞅得脸红,急忙背过身去躲到了里屋。见此情形,一位稍微有些络腮胡子的大汉用威严的眼光瞟了一眼瘦长脸儿,沉声说到:

“老三,莫压响了竖着。”

众人听到这句黑话,都不解其意,可瘦长脸儿却好像突遭雷劈一般,瞬间便吓白了脸,低下头去。络腮胡子只是轻蔑的哼了一声,便转头对店主说道:

“大哥,俺们要到屋里头说话,有啥可逮的直接送进去就行,银子不用愁。”

说完他便领着另外两人一齐进了通铺间儿。

望着三个人的背影,成瘸子轻轻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悄悄对麻三儿说道:

“兄弟,不好了,这仨人准是散了绺子来此猫冬的,咱俩就只住这一晚,赶明个早起,快点儿走了吧。”

说完他便跟店主要了一盘儿咸鹅蛋,一盘儿茄子干炖白肉,又要了一壶高粱烧,二人风卷残云般吃了个饱,讨了一间铺房,倒头睡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