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科幻 >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 第82章 诸生之会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82章 诸生之会

作者:无相黄叶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5-03 18:04:13 来源:2mcnn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王文龙和叶成学两人在东园游玩之时,徐树丕就已经在瑞云峰外摆下酒席。

王文龙最开始对于太湖石还没有什么感觉,但是在叶成学和徐树丕的介绍之下,他同两人一边赏玩着奇石一边吃酒,渐渐就体会到如何欣赏太湖石,越看越发觉瑞云峰的奇俊,直到半醉的时候再去看那块石头,虽然只是五米高的一块太湖石而已,但是从不同角度看去却仿佛是重峦叠嶂的山岭,望之居然生出险峻之感。

一场酒喝到天黑,王文龙叶成学各自被送到客房中休息,第二天早上起来,王文龙洗漱之后信步又到花园中游览,不一会儿便见徐树丕笑着走来。

“建阳,我同你介绍社中的几位朋友。”

王文龙就见六个文人打扮的人和叶成学说说笑笑的走来。

徐树丕一一为王文龙介绍来者,分别是:董其昌,陈继儒,王骥德,冯梦龙,袁无涯,叶昼则。

此时的曲坛盟主沈璟和他的徒弟吕天成本来也在苏州,不巧两人几天之前去了浙江,没等到王文龙北上,否则此时也要来赴约。

光是这阵容,就已经让王文龙大为惊讶。

王文龙看他们时,众人也都好奇打量王文龙。

董其昌在明末文化界的地位绝对是顶级的,无论文章书法都几乎就是当世绝顶,他曾经考中过进士,还当过朱常洛的经筵讲官,不过十年前就早已以养病为由辞官回家。

董其昌上下打量王文龙一番,点头称赞说道:“建阳人品非凡,果然是我吴山社中人!”

接着他又对叶成学夸奖道:“汝习为我吴山诗社又添一员大将,当记一功!”

王骥德也上来拉着王文龙的手道:“我在吴中将《葡萄牙国史》几乎翻烂,今日总算见到作者本尊。”

王文龙连说不敢。

这六人之中董其昌和王骥德都快五十岁,而其他人也就二三十年纪,都是晚辈,在这种场合都不好抢风头,没多说话。

今日吴山社在苏州的成员几乎全到了,徐树丕早就准备好酒菜,众人便走到东园的一处湖心亭中宴饮,又排下家中歌女做唱。

此时正月还没过,今年吴中天气寒冷,几人缓缓来到湖心亭时庭外正好下起小雪。

叶成学让仆人抬来屏风,又在凉亭中升起几个暖炉,众人并不觉得寒冷,边看雪景边喝酒聊天。

喝了两杯酒,徐树丕主动问冯梦龙道:“犹龙今年入场可有信心?”

从刚才王文龙就一直在关注冯梦龙,这可是明末最有名的小说作家。

冯梦龙所写《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三本小说基本就是明末白话短篇小说的最佳代表。

只不过冯梦龙此时听到徐树丕的问话,脸上一下就露出苦笑。

冯梦龙喝着闷酒回答:“多半还是科场无望。”

冯梦龙出生江苏长洲的理学世家,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并且酷爱经学,自幼博览群书,和兄弟冯梦熊、冯梦桂并称吴下三冯。

兄弟三人治《春秋》之精深吴下闻名,他们都着意研究这种正经书,而且年纪轻轻就全中了秀才,本来认为登科及第也只是时间的事情,三人至少能出一个进士。

但谁想三兄弟考中秀才之后十几年就再无精进。

中过进士,并且当过经筵讲官的董其昌劝冯梦龙说道:“你的文章需做的中平一些,不要用险,凭你才学若是诚心此道,哪有不中的道理?”

王文龙在旁观者角度感觉董其昌这话已经说得很明白。

冯梦龙对于理学很有研究,想要中举水平完全达到。

可冯家兄弟的问题就是对于儒学太有研究了。

冯梦龙思想上推崇王守仁、李贽,对儒家学问强**感真挚,反对虚伪礼教,主张以“情教”取代“宗教”。而且在此道上颇有著书立说,连考官水平都不如他。

这时八股取士考的是程朱理学,他写王守仁、李贽,那能中举才奇怪。

冯梦龙点点头:“这几日先同建阳喝酒,等回去我就努力研习经义,到时入场还是要做几篇好文章出来,不信不能入学台青眼。”

得,都不用看别人的表情王文龙就知道冯梦龙还是头铁,这一次科举只怕还是没有希望。

董其昌果然脸上露出尴尬之色,他不再说话只是笑笑喝酒。

他觉得冯梦龙考科举的思路很有问题,冯梦龙只要狠下心来找两份程文墨卷仔细研究,照着上面的古板风格去应考,中举的机会就会大大提高,但是作为名士,董其昌不想在这种场合说出功利之语,劝到这里也就不愿再劝。

一旁的王文龙看得清楚,联系历史,冯梦龙就是这个头铁性格。

这时冯梦龙已经二十五岁,中秀才中了十年了,还在努力读书,梦想着有朝一日科场成就,冯家三兄弟全都是这样的念头。

而在王文龙脑海中的历史里,这三兄弟中最后冯梦熊捐了个太学生,冯梦龙考到五十多岁才拔为贡生,多半是考官可怜他年老才拔贡而已,这两个名头也还是秀才功名,无非也就是高级秀才而已。

后来冯梦龙花钱才弄到个当涂县学训导的小官,晚年折腾了好久,才终于升到知县,作为秀才也不可能当上更大的官了。

听到几人谈论,一旁的王骥德和陈继儒却是露出笑容。

叶昼则看到两人表情,笑着对董其昌道:“董公说起此事,该引得陈仲醇、王伯良觉得俗气了!”

董其昌脸上一愣,接着指着叶昼则就说:“昼则这张利嘴啊!”

叶昼则是此时著名曲家,不过他并没有多少自己的作品,而是主要以点评家的面貌示人。

叶昼则点评的四书五经、三国水浒在此时都颇为人所称道,他也不靠此挣钱,他家里有钱的紧,不想挣钱,也不想当官,连秀才功名都没有,靠着家族声望照样跟侯爷王孙平等交往。

他说话也可以不在乎董其昌的感受,反正根本就没想当官。

甚至叶昼则连扬名的愿望都很淡薄,比如叶昼则的许多点评都是托名李贽。

原因并不是为了挣钱,而是李贽是此时最顶流的文化名人,他点评的书籍都很好销售,叶昼则托名李贽书坊就愿意多印他的点评书,为了传播思想,连署名权他都不在乎。

不过叶昼则把话题扯到这里,一旁的陈继儒却是主动问道:“建阳,听说伱有了监生功名之后也无意科考?”

王文龙辩白道:“我是海外归客,自小没读多少正经书,根本就没有入场的本事。”

袁无涯说道:“先生班班大才,便是不入场也是天下名士。”

陈继儒是此时的顶流名士,才三十出头,文学、画技、书法全都当世绝伦,几年前他因为科举不成公然弃巾,搞了一场大会,将自己的头巾烧掉,宣布终身不入科场,然后在众目睽睽之下隐入佘山别墅做“山人”。

王骥德也不遑多让,他出生会稽世家,祖父和父辈全都是有名的文人,他也只不过考到一个秀才功名之后就专心学习曲艺,年轻时师从江南第一才子徐渭徐文长,学成曲艺本领之后书剑飘零,行踪无定,经常以食客身份到官员家中做幕僚,所做也无非设席谈艺而已。

这些人的主要收入就是靠办讲座、编写戏曲、题字题画。

别说他们了,江南第一才子徐渭当年辅佐胡宗宪名满天下,至死也不过是个秀才。

几十年前,当年的徐渭还以此为耻,但是到了万历末年士林风气早已改变。弃巾文人群体非常大,在这时只有秀才功名却成为名士已经是正常现象。

比如在场的这一群吴山社的名士,除了董其昌有进士的功名之外,其他所有人都只是秀才级别,甚至叶昼则连秀才也不是。

一切只因为科举这条道实在太卷。

明代中早期因为经济社会原因读书人的人数还不算太多,读书考了秀才之后还有点机会能考上举人,但是到了万历年间,在三吴、福建、江西这些科考重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能够读书识字的人已经非常多。

比如王文龙在仙霞关上遇到的做买卖商人不少都能读懂《葡萄牙国史》,白话小说上千本书几个月就能卖完,看这些数字就知道此时民间的识字率何等可观。

光是考上秀才就要经过激烈竞争,想要考上举人的难度更是大大增加。

别说王文龙这样,没有世家出身的普通秀才,就拿同样在吴山社,写出《万历野获编》的沈德符举例。

他的祖父、父亲全都中过进士,父亲更是担任翰林院检讨,沈德符没满十岁就入京城国子监读书,父亲亲自抓学业,绝对是最强的科举家庭。

倒霉就倒霉在他十二岁父亲病故,只能随母回乡在浙江参与科举。

沈德符回乡之后同样也是中过进士的祖父亲自教导他考试,但就这么一个千顷地一颗苗的科举好苗子,沈德符在浙江硬生生考了二十八年才中举。

这货在考试期间光是写书就写了八本,一套身家都挣出来了,还只顶着个秀才名头。

可见在这年代考不上举人真是正常现象,范进中举之后乐疯了也实在没什么可笑的,换成其他贫寒人家也是差不多的情形。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